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統計局、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通報:2005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48.1萬億元,同比增長25.2%。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我國物流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存在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特別是一些影響物流長遠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有待解決,我國物流發展仍然處于初級階段。
供需不平衡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在最新的《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5~2006)》中指出:社會化的物流需求不足與專業化的物流供給不夠,是制約中國物流發展的主要矛盾,也是2005年中國物流發展的主要問題,并將成為今后物流發展必須跨越的一個“門檻”。一方面,物流需求聚集和釋放的速度不快,“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物流運作比例還比較大;另一方面,物流服務供給能力還不能滿足需求,特別是高端需求、即時需求、特色需求、“一體化”需求滿足率不高。需求不足與供給不夠并存,物流資源短缺與物流服務“過剩”同在。 還有,東、中、西部區域物流發展不平衡,資源型地區流出量與流入量差距很大;城鄉物流發展不平衡,農產品物流與農資物流發展滯后;行業物流發展不平衡,部分傳統產業物流模式轉型不快;各物流環節發展不平衡,供應物流和生產物流的分離外包慢于銷售物流;基礎性服務與增值性服務發展不平衡,增值性服務所占比例仍然不大;多種運輸方式銜接不夠,配套不好;公路運力相對“過剩”,鐵路運能依然不足;普通設施設備“過剩”,特種、專用設備不足;物流基礎設施分屬不同的地方、部門和行業,缺乏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粗放經營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觀 國際上通常把社會物流費用占GDP比率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物流運作水平的重要指標。發達國家經過經濟結構調整,推行現代物流運作模式,這項指標普遍降為10%左右。近年來,我國的這項指標雖然有所降低,但2005年仍然高達18.6%。盡管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經濟結構與這些國家差異較大,但也反映出物流運作效率方面的差距。
物流服務社會化程度低,物流企業“小、散、差”問題還比較突出。在運輸市場上,大量規模小、實力弱的小企業和個體運輸戶從事道路運輸,導致空駛和超載現象并存。在倉儲方面,一些冷藏、冷凍、恒溫、恒濕,以及危險化學品儲存能力不足,特別是從農田到餐桌的“冷鏈”沒有形成。有專家估算,我國鮮活、冷凍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流通環節上的損失率高達25%到30%。
物流企業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據對北京貨運市場的調查,22家較大的貨運市場共有貨運企業950家左右,其中只有4家信息化超過30%,采用信息系統的大約130~140家,不到1/7。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調查,目前我國商業企業應用計算機系統的比例不到一半,服務業和運輸業的比例更低,分別只有24.3%和18.3%。除了POS和條形碼技術外,其他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程度普遍較低。物流技術和物流服務規范標準大多不統一。我國集裝箱運輸在整個貨運量中的比例只有20%,而世界平均水平則高達65%。據《來華跨國公司物流服務需求調查報告》顯示,受調查的近百家來華外商投資企業中,高達80%的企業對目前物流服務商滿意度的評價為“一般”。在受訪企業認為物流服務商需要改進的方面,信息傳遞效率排首位。
市場不規范現象仍很嚴重 物流組織布局分散,物流資源和市場條塊分割、地方封鎖和行業壟斷對資源整合和一體化運作形成體制性障礙。物流企業普遍反映,許多地方對本地企業和外地企業不能一視同仁,存在地方保護的問題;物流企業在異地設立分支機構、承攬業務和車輛通行等遇到許多困難;企業間的惡性競爭、打“價格戰”;招標中的不規范、“暗箱操作”等問題也時有發生。行業“門檻”過低,企業魚龍混雜。物流行業缺乏一定的“準入”標準,加大了潛在風險,敗壞了行業形象。2005年發生了幾起物流、倉儲企業私卷貨主貨物,貨運公司收取定金后“蒸發”的事件,引起了業界震動,表明行業誠信體系建設滯后。
收費高,企業負擔重。目前物流企業在養路費、運管費、貨運附加費、過路過橋費以及車輛購置稅等方面的收費仍然偏高。此外,亂罰款、亂收費問題也還沒有徹底解決。比如,有的企業在辦理道路交通運輸許可證的問題上,被強制收取10萬~20萬元的押金,問題上升到法律部門也沒有得到解決。再比如,許多城市不允許配送車輛進城,不少物流企業因客貨混裝被罰款。
物流的行業地位在相關經濟管理部門還不明確,案件沒有歸屬。有物流企業反映,公司因業務糾紛到法院打官司,結果“物流業”在我國法律條文中沒有反映。物流企業在經濟糾紛中處于被動局面,合法權益難以保護。還有許多企業反映,物流企業既不屬于交通,又不屬于商務,每個部門都試圖管理,但歸到哪里都不合適。
體制和政策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丁俊發指出,去年,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13個政府部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參加,成立了“全國現代物流發展部際聯席會議”,統籌協調全國物流發展的重大問題。國內許多省區也建立了類似的機構或機制,有力地推動了物流發展。但是現有體制造成的條塊分割、地區封鎖的現象依然存在,現代物流發展需要的綜合協調管理體制與機制尚未形成。“十一五”期間,需要更充分地統一協調的綜合管理體制與機制。
丁俊發說,由于物流產業的復合性,與物流有關的政策分屬不同部門,缺乏統一、透明的產業政策體系。2004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委《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出臺以后,各方面反映很好,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抓緊落實。特別是工商登記管理、財政稅收、交通規費、配送車輛進城、土地管理、貨運代理、物流市場規范、快速通關等幾方面的政策,企業要求比較強烈。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要抓緊研究實施細則,把好政策落在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