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北京對12塊工業用地的協議出讓情況進行集中公示。這12塊土地主要包括四季青巨山村東倉儲用地、四季青雙新地區工業用地、順義區南法信鎮、后沙峪鎮、仁和鎮倉儲用地等,總面積190萬平方米,交易總價款16.2億元。
“這是北京市最后一批工業用地協議出讓。”6月27日,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土地事務利用中心主管仇超表示,“6月30日以后,北京市工業用地出讓方式要全面采取招拍掛。”
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安家盛在6月26日的“土地日”宣傳現場表示,北京市將繼續深化落實國家土地利用的各項制度,此次北京市力推工業用地招拍掛是落實國土資源部有關規定的具體體現。
安家盛說的國土資源部有關規定即《國土資源部監察部關于落實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土資發[2007] 78號,下稱“78號文”)。
根據國土資源部和監察部的“78號文”要求,6月30日之后,全國所有工業用地必須采用招拍掛方式出讓,各地“零地價”、“負地價”招商將就此終結。
中國土地學會的專家表示,全國工業用地統一實行“招拍掛”,是采取了公平、公開、公正的交易形式,保證工業用地的有序競爭、保障工業用地的市場價值、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改善區域的投資環境;規范土地市場秩序、促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而且能有效防止暗箱操作、遏制腐敗滋生。
近年來,多個地區出現了“招商引資大戰”,而低價出讓甚至以“零地價”、“負地價”的形式出讓工業用地則成為不少地方政府必打之牌。
2006年,重慶市發改委的一項調查表明,重慶市主城區近郊地區工業用地土地出讓金大約為每畝20萬元,而這些地方“三通一平”的土地整治成本就達到每畝20萬元左右,基本相當于土地出讓金。其中,有的區縣提高土地出讓金的返還比例,返還比例最高的已經達到80%。如此一算賬,有一些給大企業的土地已經不是“零地價”,而是“負地價”。
2006年上半年,河南省已累計欠繳新增建設用地使用費5億多元,造成6萬多畝已批土地因欠費而不能領取正式批文,而實際上這些地已投入使用。
為杜絕國家的土地被賤賣,從2007年起,國家要求工業用地必須采用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其出讓底價和成交價格不得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的最低價標準。低于最低價標準出讓或以各種形式補貼返還的,屬非法低價出讓行為,要依法追究責任。按照國土資源部發布的標準,全國工業用地被劃為15個等別,最高一等840元/平方米,最低等別60元/平方米。
4月4日,國土資源部、監察部又下發“78號文”,明確把全國工業用地零地價負地價出讓的截止日期明確在“2007年6月30日”。此次北京市的公示就是按照這個指示精神展開的。
其實,在“78號文”下發后,深圳、上海等全國大部分城市就已經明確表態要全面實施工業用地招拍掛制度,部分城市還專門下發了落實工業用地招拍掛的具體文件。北京市在集中公示最后一批協議出讓地之前,已經開展了相關的基礎工作。
“北京的這12宗地集中公示像是一道分水嶺,標志著工業用地乃至所有經營性用地協議出讓歷史的終結,進入全面公開出讓時代。”業內人士如是評價。
中國人民大學土地管理系教授嚴金明表示,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方式后,全國所有經營性用地出讓方式實現了統一,這標志著我國土地出讓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