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稱,新建企業應進工業園,讓環保產業成重慶一大特色
本報訊(記者蔣艷)《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通過后,我市產業將會如何布局,怎么才能保護好生態環境?
昨日,市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說,以后重慶的城市拓展,仍然會走“工業化 ———城市化”這條路,發展環保型產業,減少給流域帶來的污染。
兩環之間成主要工業區
據介紹,《規劃》突出了各個區域不同的產業布置,主城核心區、“一圈”其他城市、“兩翼”各有不同。
在主城核心區,要對產業進行優化,在未來,以內環為界:內環以內原則上將不再新增工業用地,屬于禁止工業開發區;而內環和外環之間,現在是城鄉邊緣區,被界定為工業的主要備選用地。“一圈”內主要發展現代產業,區域中心城市等發展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汽摩制造業、石油天然氣化工、輕紡等第二產業,以及金融、保險、物流、商貿等第三產業;“兩翼”地區涉及到庫區水質保護等,將支持清潔能源、綠色食品加工、特色旅游業等。
而新建的工業企業,不能“平地開荒”,要聚集到工業園區,以集約用地。
先工業化后城市化
“一個新區先引入工業,發展起來后居民增多,要求一些企業再度搬遷,肯定不算浪費”,易小光表示,按照最新的《城鄉總體規劃》,主城擴張和拓展,將仍然會按照先工業化、后城市化這條路。
易小光舉例,北部新區最先是大片大片的農田,城區拓展時先在北部新區引入工業,逐漸聚集起了人氣,推動基礎設施、城市功能日趨完善,真正融入了都市,現在茶園、西永等地,也是依托工業園發展起來。因此首先要考慮產業、工業的發展,利用園區的方式進行城市拓展,讓工業化推進城市化。
環保產業給各流域減負
如何破解發展產業和保護生態的矛盾,是現在重點關注的。易小光介紹,在已經有污染的地區,增加投入進行治理,并且讓重化工業朝精細方向發展,讓其附加值更高,轉變經濟增長模式;還要發展循環經濟,讓環保產業成重慶一大特色,如長壽工業園區就是較好的例子。
據介紹,規劃到2010年,三峽庫區水污染得到初步治理,長江、嘉陵江、烏江干流水質保持總體二類;到2020年,三峽庫區水環境質量全面提高,在上游來水水質保證二類的前提下,長江總體達到二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