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又有了新的動向!今年連續發布了幾份重磅文件,分別是《關于推動沿海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指導意見》、三中全會的《決定》和備受關注的《政府工作報告》。上述文件都提到了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一個重要方向。這意味著中西部地區再次迎來了產業轉移的熱潮。轉移到哪些地區?主要涉及哪些關鍵領域?如何承接產業轉移,抓住機遇招商?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討論這些問題。



一
產業向哪轉?怎么轉?
今年,高層相繼發布文件,確定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基調。按最近的時間順序,我們依次向前推進。10月1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動沿海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指導意見》指出,資本、技術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將有序地從東部沿海地區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其中,革命老區、邊境地區、資源枯竭地區將成為重點扶持對象。事實上,這一舉措并非突然。早在9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就發出了產業轉移的重要信號。再往前走,7月召開的三中全會也在《決定》文件中強調,要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早些時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進一步實施西部大發展、東北全面振興、加快中部地區崛起、加快東部地區現代化等戰略,提高東北和中西部地區承擔產業轉移的能力。總的來說,我國推進產業轉移的思路非常明確,即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勞動力豐富、交通便利的中西部地區轉移。同時,推動技術密集型產業向創新要素豐富、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轉移,如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和省級副中心城市。在這次產業遷移中,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省市,俗稱“戰略大后方”,將成為主要受益者。這些地區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豐富,具備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條件。隨著產業的不斷遷移,預計將形成新的產業集群,推動當地經濟的快速增長。具體有哪些行業,各地區應該如何分工?工信部舉辦的“2024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給出了答案。四川將重點發展四大產業:電子信息、設備制造、材料與化工、輕紡和食品藥品;云南的四個特別項目是,生物醫藥產業、光伏產業、信息產業及南亞東南亞數字合作、沿邊產業園區對接;甘肅將重點關注綠色化工和新材料、新能源設備制造、輕工業和生物制造、數字經濟;貴州致力于發展資源深加工、先進設備制造、大數據電子信息和特色輕工業(紡織服裝、生態食品)等產業。可以發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瞄準工廠和礦業企業。特別是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生產成本快速上升,以及一些新興制造業領域的配套加工環節。
二
產業如何接?如何穩住?
說白了,產業轉移是企業追求更低成本、更高利潤的選擇。中西部地區具有生產要素成本低、資源能源豐富、投資環境明顯改善等優點,承擔東部沿海地區梯度轉移的條件已成熟。再加上巨大的市場潛力,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產業轉移并非簡單的“搬家”。有些行業可能無法接受轉移,有些行業搬遷后可能會發現“水土不服”。過去,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后,將面臨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不完善等問題。僅僅依靠資源等優勢來實現產業轉移的真正成功是不夠的。要知道,在投資高附加值行業時,僅僅要考慮土地等成本因素是不夠的。怎么辦呢?特別是在產業、金融、科技等方面,中西部地區可以加強與東部先進地區的合作。例如,開發配套產品,彌補產業鏈的不足,培養創新人才,促進先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在承接行業的過程中,要注意“一把鑰匙開鎖”。在不同的地區,產業水平、資源稟賦、優勢和缺點是非常不同的。我們必須根據當地情況采取措施。我們不能盲目追求新興產業,也不能停留在低水平。任何落后的行業都被安裝在籃子里。高層也多次強調,要立足自身產業基礎,選擇與自身發展相匹配的產業進行承接,避免盲目引進不適合本地區發展的產業。同時,也要注意錯位發展。
三
如何招到優質項目?怎么落地?
產業轉移將帶來大量的企業和項目,為遷入地提供良好的招商機會。但也要認識到,中西部地區在產業鏈配套設施、商業環境、技術創新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可能會影響招商效果。在這方面,地方政府需要采取更準確、更高效的策略來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和項目。
一是明確產業定位,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
東、中、西之間存在較大的產業差異,即所謂的“產業梯度大”。以農業和資源型產業為主,中西部地區工業基礎薄弱。東部不僅要保持關鍵產業鏈,還要承擔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此前,許多中西部地區主要從事東部邊緣化產業。在新一輪產業轉移熱潮下,中西部地區應制定明確的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承接和重點發展的產業。這是招商的前提。在此過程中,充分考慮當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相關資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標簽,確保企業和項目發展有足夠的資源保障。
二是加強產業鏈配套設施,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企業在選擇投資場所時,往往會考慮產業鏈的完整性和配套能力。與東部地區成熟的產業集群相比,西部地區在這方面還有待加強。企業從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轉移投資,往往遠離原有的產業體系,缺乏必要的上下游配套支持。因此,中西部地區需要梳理自己的產業鏈,通過“鏈長制”促進補鏈、強鏈、延鏈,開放產業鏈上下游的關鍵節點,建立更完善的產業鏈體系,促進產業集聚和集群發展。目前,招商競爭日益激烈。二、三線及以下城市要想成功突破,需要補充和加強自身特色產業鏈條,推動其升級到更高水平,提高自身的招商競爭力。
三是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加快項目落地的催化劑。
在商業環境方面,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發展存在較大差距。根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發布的《中國省份營商環境研究報告2020》,在西部地區,只有四川和重慶的商業環境得分和等級相對較高,其他省份仍需努力發展。因此,中西部地區應加快內外資源整合,彌補不足。結合自身實際,借鑒東部地區的發展經驗,提高營商環境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深汕特別合作區、深哈產業園等一些發達地區探索了創造新“小環境”的“飛地”模式。中西部也可以建立類似的合作區和產業園區,將西部能源優勢與東部商業環境優勢相結合,實現“1+ 1>2”效果,加快項目落地。特別是《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實施后,傳統的招商路徑越來越窄。通過優化商業環境來增強招商吸引力尤為重要。一般來說,在新一輪產業轉移浪潮下,中西部地區需要明確定位,加強產業鏈整合協調,優化商業環境,促進優質企業項目的引進、實施和發展。
總結
產業轉移是大文章。一方面要深化東西合作,促進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另一方面,各地要挖掘自身優勢,有序承接產業轉移,找準定位錯位發展,自然提高承接能力。只有與承接地攜手合作,才能實現產業協調升級,培育新興產業集群,為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水平。

更多廠房土地 請點擊【園區產業招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