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資“凹地效應”凸顯
第十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在廈門歷時4天,落下了帷幕,大會期間投資和貿易洽談活躍,各成員單位共簽訂各類投資項目1068個,總投資金額216.56億美元,利用外資150.76億美元。作為中國惟一以促進雙向投資為目的的國際投資促進盛會,其豐碩成果,彰顯了“投洽會”獨特的魅力。
三支點穩固“投洽會”地位
“招商引資”堪稱十年“投洽會”不變的主旋律。在“投洽會”初期,“引進來”是“投洽會”的主要使命。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實施“走出去”戰略,從第五屆“投洽會”起,推動中國企業到海外發展成為主題之一。到第八屆“投洽會”,又首次為“第三方”多向投資搭建平臺,參會各國可以在“投洽會”期間與中國以外的第三國或地區簽訂投資協議。可以說,“引進來”、“走出去”、“第三方”多向投資,如三個支撐點,讓“投洽會”可以穩定地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大顯身手。而讓“投洽會”穩定站在世界經濟舞臺的背后,是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十一五”期間,我國將繼續擴大與深化對外開放,全面改善投資環境,而“投洽會”就是投資中國的橋頭堡。眾多投資者已越來越意識到:中國依然是外國投資的一片熱土,投資中國,就意味著在投資未來。
“投洽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世界各地企業家了解中國、走進中國建立了一個窗口,架起了一座橋梁;同時也為中國企業家了解世界、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座講壇,開辟了一條渠道,成為中國對外開放和雙向投資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正如本屆國際投資論壇的主題所指出的那樣:推動投資與貿易便利化、促進世界經濟共同繁榮,成為時代要求。中國將繼續堅持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政策,努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實現吸收外資與國民經濟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利用外資是中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對外投資也是中國開放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政府和企業已經充分認識到,推進投資與貿易便利化不是單向的,中國確實要“引進來”,也必須“走出去”。“投洽會”的兩個主題,“引進來”和“走出去”,可以看作是這個通道或者橋梁的兩端。中國強勁的增長勢頭和日趨優化的投資環境,使“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步伐也會越來越堅實。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了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環渤海經濟區飛速發展,西部大開發,中部的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全國以區域經濟為特色的經濟競爭格局正在形成。“海峽西岸”已經寫入國家“十一五”規劃,在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中的戰略地位更為突出。新的版塊的誕生使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出現新的角色。
從人追錢到錢追人
“投洽會”吸引眾多投資資本,既體現了其自身的魅力,也悄然反映出一個現實,在今天的中國已出現了資本過度,中國市場正在從資本短缺時的人追錢,向現今的錢追人轉變。
本屆“投洽會”共有四百多家投資商前往報名“投洽會”,其中,境外投資商達到160多家,包括33家投資基金會。在境外投資商的行列中,人們能夠找到掌管有180億美元的凱雷基金,以及歐洲最大的基金之一的英國3I基金、全球最大的風險投資機構紅杉資本等“資本大鱷”的身影。此外,現身對接會現場的還有荷蘭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等國際銀行巨頭。
國內投資界的行業“領頭羊”,更不會錯過這場“家門口”的資本盛宴。本屆大會吸引了境內投資商65家、投資基金78家、上市公司60家、品牌連鎖55家,以及“走出去”的投資商108家。國內金融業巨子中國銀行、民生銀行、平安保險等也在其中。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目前國際資金已開始涌入中國,目前國外有50億新募集基金專門投資中國,中國已由資本短缺向資本過度轉變。現在是好項目少了,錢多了。好項目的成了香餑餑。
本屆“投洽會”項目對接會著力創新、注重實效,成為投資項目孵化的最佳平臺。在“引進來”項目對接會上,成功撮合6000多場次,當場簽約50項,金額達19.48億美元和2.9915億元人民幣,達成投資意向643項,金額達235.7億元人民幣;在“走出去”項目對接會上,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的92個機構設立洽談臺,324家中國企業入場對接,當場簽約9項,達成意向58項,金額達4.9億美元。
外資眼睛“瞄”上中國金融業
并購、產權交易,美國老虎基金“直撲”中國項目“覓食”;德意志銀行、荷蘭銀行等國際銀行巨頭則把眼睛“瞄”上了中國金融業。
當前經濟金融全球化形勢下,我國金融市場已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已經按照加入世貿組織的協議,按時甚至部分提前兌現了金融業的開放承諾金融業的全面對外開放,中國金融業將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金融體系。
中國銀行業正在深化的改革是中國20年來最深刻的一次經濟改革。從1998年開始國家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進行注資,從注資、剝離不良資產到改制、上市,都只是手段,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根本目標是從根本上轉換經營機制,成為真正的現代銀行。目前,國有銀行治理結構上仍然存在“官本位的激勵機制”、“出資人存在嚴重的角色沖突”、“沒有權力制衡的制度性安排”等“軟肋”,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產權改革,對推動國有銀行徹底改革不合理的治理結構有長遠意義。國外和國內金融巨頭來“投洽會”,正是尋找合作的商機。
在全球金融市場上,“中國因素”愈發顯著,無論是大宗原材料市場還是人民幣匯率改革,對世界金融市場影響越來越大,比如中國的宏觀調控舉措、加息及人民幣升值等均引發了全球金融商品市場的波動,中國在鋼鐵、氧化鋁等過熱行業施行的緊縮性政策舉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國際相關現貨及期貨市場的價格波動。而“投洽會”凸顯國際性、權威性和實效性,來自五大洲的投資商目的在于掘取“信息之金”,把握國際投資“風向標”。
中國對外開放的實踐證明,積極合理吸收外資,有效彌補了中國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而“走出去”顯示了中國經濟整體實力的不斷增強和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決心。一個“引進來”,一個“走出去”,“凹地效應”凸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