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市場新軍崛起 公募基金四面楚歌
基金公司對專戶理財業務的呼聲越來越高,其實也表明了他們對市場分流的擔心和防范。公募基金面對的競爭者不僅僅是信托基金,還有券商集合理財、銀行代客理財,以及長期在地下生存的私募基金
隨著信托基金、私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財等頻頻出新,國內的理財市場悄然發生分化。在公募基金的傳統領地上,“掠食者”的攻勢已經展開。
深圳明達投資顧問有限公司正管理著一只信托基金,其負責人明確表示:“我們就是要把以前投資在公募基金的高質量客戶挖過來,現在我們正在發行二號產品,購買起點已經從一號產品的50萬提高到100萬元。高端客戶有理由享受高端服務。”
根據用益信托工作室近日公布的6月份信托產品統計數據,6月份國內共發行證券投資信托產品10個,投入資金5.15億元。至此,今年上半年,我國已發行證券投資信托產品33個,投入資金19.25億元。
盡管這不到20億的資金量還不抵一只公募基金的首發規模,但公募基金也必須承認,理財市場已經開始出現客戶的分流。
作為面向高端客戶的理財工具,信托基金的優勢顯而易見。一般的信托基金都有一年的資金封閉期,可以保證產品規模穩定增長,而且不需像公募基金一樣每天披露凈值,更不用整天面對市場排名,投資管理人沒有短期業績壓力,更容易進行長期投資操作。信托基金的管理費一般是業績提成,這種激勵收費模式使投資管理人與投資者利益一致,更容易獲得投資者的認同。此外,由于信托基金投資門檻較高,客戶數量也有上限規定,所以投資管理人可以與客戶進行一對一的溝通交流,營銷服務可以做得更加細致,而這一點恰恰是公募基金不可能做到的。
一位公募基金經理認為,信托基金的運作是以取得絕對回報為目標,而公募基金是以戰勝比較基準為目標,投資目標的不同造成二者投資行為的不同。他說,客觀地講,在熊市時候,這些私募和信托基金的業績的確比公募基金好,但是在當前牛市形勢下,公募基金做得也很好。“這些產品短期內是對公募基金的補充,但是目前還沒有形成競爭,更談不上對公募基金的沖擊。”
另一位公募基金經理對這些競爭者隊伍的壯大持歡迎態度,他認為,基金需要有競爭才能發展,“公募和信托基金各有優勢,比如在信息披露上,公募就更加透明和公開,對于中小投資者,這是保障他們利益的重要渠道。我不擔心我們的市場。”他認為,市場蛋糕比較小的時候,信托基金可能看不上這點小利;現在蛋糕做大了,即使信托來分一點,公募基金分得的那塊仍然是越來越大。
盡管公募基金不承認信托基金給其帶來的沖擊,但是,基金公司對專戶理財業務的呼聲越來越高,其實也表明了他們對市場分流的擔心和防范。當然,公募基金面對的競爭者不僅僅是信托基金,還有券商集合理財、銀行代客理財,以及長期在地下生存的私募基金。可以針對客戶投資需求設計方案的專戶理財業務,應該是基金公司抗衡這幾大競爭者的重要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