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高增長態勢將持續三年 調控將長期存在
地方政府過度干預是非理性投資主因
近來的情況使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國經濟實質上又一次進入非理性增長與宏觀調控持續博弈的軌道。非理性增長的一大表現就是重復建設。固然,一個行業是否出現所謂重復建設,由調控當局來判斷,標準有一定主觀性。但重復建設過度的情況在相當一部分行業是客觀存在的。
我們認同過度重復建設的浪頭又起,除了參考發改委的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因為,來自多方面的信息,包括我們在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調研,都表明當前地方政府對項目、對投資的干預仍然非常強烈,使得市場力量避免過度重復建設的功能喪失。這種情況下,熱點行業的項目建設一定會超過市場需要的有限的重復程度,包括在考慮到國際市場空間的情況下。
國家發改委的一再警告,集中代表了調控當局對問題的擔憂和可能的政策姿態。顯然,持續的宏觀調控將伴隨高投資拉動的經濟景氣。
調控將長期存在
調控是不希望簡單的規模擴張、粗放發展,而投資往往是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之一。問題在于,現在的投資和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的已經占了相當一個比例。如果我們再以10年以前的老眼光來判斷,難免緊張,擔心投資所運用的銀行貸款變成壞賬。不能否認,現在的投資行為,這種情況仍然存在,但是,應該已經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了,不再是主流。
這樣的背景之下,調控和市場力量的博弈出現了。而且,這種博弈會持續一個階段。一方面是投資的需求,在當前的全球產業分工和轉移下,會不斷延續和深化,投資總是會表現的比較強勁。而未來一段時間(包括2007-2009年)的政策主調則是防止投資過熱、利用好難得的戰略機遇,同時還要對投資沖動的控制,使其動能合理、持續釋放。
這種非理性增長與宏觀調控的博弈,只有強勢的大力度緊縮才有可能使之告一段落。而在中短期范圍內,大力調控的可能性甚小。從當前政府的執政風格來看,只要經濟運行狀況基本過得去,大刀闊斧的調控可能性小,而沿著所謂微調、靈活調控的路子走下去,增長的勢頭不會有大的改變。02年以來的經濟走勢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宏觀調控的主事者都經歷過1992-2001年的繁榮以及其后艱難的復蘇,對通縮的痛苦深有體會。因此如果他們有擔心矯枉過正的情結的話,一點也不奇怪。地方政府領導,更是從前一輪發展中總結了經驗,知道如果與中央號令保持一致,總是會吃點虧,因此要嘗試悶頭“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我們判斷大力緊縮調控斷然出臺的可能性在近期相當小,還有其他的依據。
一是調控路子的轉變不易,而“有保有壓”的現行調控路子,在目前的情況下,壓不狠。另一方面,也壓不住,只能達到經濟熱度不太過分的效果,運行結果肯定要高出預期目標。強硬的一刀切,固然效果是立竿見影,后遺癥也是相當深遠。不是萬不得已,再次全面采用的可能性甚微,如果有全國一刀切的政策出臺,恐怕也將是結構性的、集中于個別行業的措施。
二是當前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濱海新區開發,東部還要領先發展,無一不是推高經濟熱度的舉措,這是“十一五”的大方向。在這種情況下,要把大家的發展熱情降下來并非易事。
三是調控的效果在目前的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中,總是要打打折扣。當前調控工作的重點,應該主要是落實前期已經出臺的那些措施,而不在推出多少新的調控手段。
沿著這種博弈的路子走下去,長期來看,經濟景氣遲早都會被不理性增長中不斷積累的矛盾拖累,高景氣的經濟成長最終無法持續下去。目前的發展方式,實際上有很大的不理性成分,照此發展下去,就算是有靈活調控、有微調,問題和矛盾仍然會越積越多。一旦遇到大的沖擊,問題集中爆發,就是危機。但是,我們認為,調控當局對這些問題的警惕性是相當的高。形勢若逼人太甚,現在風險度量的機制還是有一定的基礎的,一旦臨近危殆關口前,權衡之下,大力度的措施仍然會出臺,防范情況繼續惡化。在中國現行的經濟運行和調控機制下,1994-1995年那樣的調控仍然會有效果,演化成危機的可能性應該不大。
所以,目前的發展模式下,中短期(1-2年)內,目前這種博弈中發展的格局改變的可能性都不大。而中長期(3-5年)內,確有可能出現類似全國、全面“一刀切”緊縮性質的大力度調控。
以往,某種程度的硬著陸似乎成為中國發展模式的伴隨物,F在的政策是要盡量避免這種情況,但是,從目前來看,地方經濟發展的模式改變要遠遠滯后于中央的思路,杜絕硬著陸仍然有難度。政策調控、力圖避免的結果,可能也就是減輕硬著陸的沖擊,縮短經濟體的恢復時間。
社會需求變化趨勢
第一,固定資產投資。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20多年來的平均增幅在20%左右。從投資周期的波動來看,前兩輪投資高速增長期(1982-1988,1991-1996),延續時間都超過6年,其間的調整僅有2年。在本輪投資高增長啟動前,調整期長達5年,這與需要消化前面兩輪投資擴張有關。
2002年投資啟動以來,高增長已經持續了五年。本輪投資是否會突破前兩輪投資6-7年的擴張周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本輪投資有兩大特點與以往形成鮮明反差。
一是已經充分表現出來的,就是市場主導投資在投資中已經基本取代了政府主導投資的主流地位。
二是已經出現并即將大展潛力的,就是投資從國內市場視角向國際市場視角的轉換。這點,我們在本文中已經有比較詳細的論述。我們認為,這是決定中國今后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在中短期內將給國內的投資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消費品出口的市場容量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對外投資進一步拉動對國內投資品的需求,以往對產能過剩的判斷標準,不僅是消費品,而且包括投資品,都需要大大提高。中國內部的需求,尤其是城市化、生活水平提高所帶來的基礎設施、房地產投資,也對投資品有著巨大的消費潛力。
綜合市場面和政策面的分析,我們繼續看好投資在未來3年的高增長。預計2007-2009年固定資產投資仍可保持平均水平以上的增長,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在25-30%,全社會投資增幅在22-27%。從走勢來看,2007年投資呈現前低后高態勢,今年四季度到2007年上半年,形成投資增幅的底部,隨后投資增幅將穩步回升并穩定在較高位置。
改革開放后至上世紀末,中國的對外出口從未出現過連續超過三年的兩位數增長。但是,進入新世紀后,尤其是加入WTO后,融入國際化分工的程度越高,出口的勢頭似乎越猛。人們在判斷中國的出口增長上,屢屢低估。顯然按照以往的經驗來套現在的情況會導致對出口增長推動力的誤判。
基于全球化深化對中國的影響的判斷,我們繼續看好出口。我們認為,這是中國出口的關鍵推動因素,諸如2007年美國經濟增長放慢對出口的不利影響之類的因素,將為多種正面因素抵消,已經不再是決定性的因素。
2007-2009年出口,仍將延續快速增長勢頭。即使受國際不確定性波動的影響,向下的波動也將有限。預計2007-2009年出口增幅20-25%。根據實際有效匯率和OECD先行指數所作的數量分析也估計出口增速在明年上半年平均在26%左右。
第二,消費,F在談論城鄉居民消費升級,應該是討論其高點什么時候出現,而不是看共振何時結束。換言之,我們認為,在持續的政策鼓勵之下,收入增長和消費結構升級,對居民消費的推動是長期因素。
消費增長恢復到多年平均水平,在情理之中,擁有確確實實的政策、市場基礎。如果考慮到住房消費的因素,中國的消費在量上更強,在持續性上也更強。綜合分析表明,2007-2009年居民消費延續穩定上揚態勢。預計2007-200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16%。
第三,產出與物價水平。受市場需求的拉動,產出增長將穩定在較高水平。預計2007-2009年GDP實際增長保持在10%的高位平臺上。
國際、國內經濟聯系加強,物價受國際因素的影響也在加大。無論是世界經濟,還是中國經濟,都已經在低通脹、高增長下運行了數年。國內以往投資一加快,物價水平就隨之上升的現象,數據統計上可以得到證明。2001年以前,投資增長與PPI的相關系數超過0.8,即使遲至2004年,投資與PPI的相關性也是相當強。但近兩年來,投資還是增長很快,GDP增長還創了10年新高,但PPI、CPI增長都并不突出。這種現象與國內前期集中投資形成的大量生產能力對價格的短期壓制作用有關。這種低價格還通過中國大規模的對外貿易向全球輸出。
隨著三大需求的持續高位增長,宏觀經濟運行、貨幣供應對通脹的壓力會逐漸有所體現。我們預計,2007-2009年,物價漲幅將在目前水平上呈溫和持續上揚趨勢。
我們繼續看好投資在未來3年的高增長。預計2007-2009年固定資產投資仍可保持平均水平以上的增長,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在25-30%,全社會投資增幅在22-27%。從走勢來看,2007年投資呈現前低后高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