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二屆人代會提出,根據中央批準的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到2020年上海要初步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為實現上海的宏偉戰略目標,向世界城市邁進,上海要充分發揮經濟中心城市配置資源的集聚和輻射作用,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作出新貢獻。2010年上海世博會申辦成功,通過舉辦世博會,上海的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將大大加快。
為給上海未來發展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新一輪總體規劃批復后,在近期規劃和分區規劃兩個層面上深化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是上海城市建設工作的當務之急。
二、規劃范圍、期限、目標與策略
(一)規劃范圍
本規劃范圍為上海行政轄區,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
(二)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自2003年至2007年,并考慮與2010年世博會的舉辦相銜接,對重大設施的布局設想延伸至2010年。
(三)近期建設目標
上海新一輪總體規劃指出,到2020年上海要初步建成國際經濟、金融、 貿易、航運中心之一。上海要以2010年在上海舉辦世博會為動力,加 快上海的國際化和現代化進程,推動城市能級不斷提升。到2010年舉辦世博會時,上海要構筑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的框架。
在新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條件下,上海城市近期建設目標為:
1.構筑國際大都市空間體系,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為順應經濟全球化,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上海要積極探索同長江三角洲地區和長江流域聯動發展,立足于長江三角洲交通、環境、城鎮的一體化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城市化水平達到80%。在推進現代化與國際化的進程中,上海城市建設的重點應從中心城轉向郊區。加快郊區發展,進一步推動產業、人口、土地的三個集中。
2.構筑新型產業體系,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
基本建立與國際大都市功能相適應的新型產業體系。國民經濟繼續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繼續高于全國2-3個百分點;到2007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500――8000美元。堅持“三、二、一”產業發展方針,在參與經濟全球化中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窘⑴c知識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城市創新體系,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
3.構筑社會事業體系,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基本建立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社會事業體系。以建設一流的教育、醫療、體育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為重點,以社區建設為基礎,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更加豐富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構筑人才高地,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會秩序保持穩定,全市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創造以提高居住環境質量為核心,適應不同消費層次,更舒適宜人的居住環境。
4.構筑良好生態體系,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以全面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建設國家園林城市為目標,構筑以中心城大型公共綠地和郊區城市森林為骨架,符合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生態要求的城市綠化系統;進一步深化環境治理、提高固體廢物和利用的水平,啟動郊區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把上海建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生態城市。
5.構筑都市特色景觀體系,提升城市整體形象
抓住舉辦“一屆最成功、最精彩、最難忘的世博會”的世紀機遇,不斷深化“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以黃浦江、蘇州河改造和世博會建設為重點,完善富有歷史底蘊的老城區和創造充滿活力的新城區,營造上海歷史魅力與現代活力兼容并蓄的世界城市新形象,為上海未來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6.構筑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增強城市集聚輻射功能
以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基本建立以“三港兩網”為骨架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增強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提供堅實支撐。加大以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能源結構優化為主體的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提高城市防災、抗災、救災的能力。
三、規劃策略
(一)科教興市的發展策略
加快科技創新,培育和集聚創新人才,完善創新機制,營造全社會重視和支持科技進步、創新進取的環境,不斷增強城市的創新能力。
(二)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策略
綜合交通、產業、市政設施、生態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強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策略,著手構建由中心城和郊區城鎮共同構成的上海大都市區。
(三)基礎設施先行的發展策略
適應城市基礎設施區域整體化、同步綜合化、動態持續化的發展趨勢,以建設 “三港、兩網、一江”為重點的十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推行城鄉一體化。
(四)環境和建設協調的發展策略
堅持環境建設和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的策略,促進城市與自然的共生,保障、引導城市可持續發展。力爭到2010年達到21世紀舉辦世博會城市的總體環境水平。
(五)重點推進的發展策略
審時度勢、堅持重點推進的策略。通過地域的集中和基礎設施的集中投資,爭取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高的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