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能夠感受到越來越多二三線城市招商的從業者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畢竟2024年只剩最后一個季度了,留給招商人的時間不多了。
特別是那些緊鄰一線城市周邊的二三線城市,過去在招商引資上曾受益一線城市產業外溢的紅利,但如今卻要面臨更大挑戰,不僅僅是產業外溢現象的顯著減少,一線城市在也開始改變招商策略,對二三線城市的人才和產業都形成了“虹吸效應”。
在過去,對于有些毗鄰一線城市周邊的二三線城市,借助一線城市的產業騰退、產業外溢,可以非常快速、有效地解決當地的招商引資指標。這些城市常將自身與一線城市的地理鄰近性作為招商的顯著優勢,招商定位做起來也相對容易,一線城市主導產業是什么,我們的產業定位就干什么。所以才會出現很多區域中的城市,產業定位都高度趨同,但他們其實也不算是同質化競爭,而是非常明確的承接一線城市騰退產業、下游供應鏈企業。
在產業蓬勃發展的時候,雖然產業企業算不上最頂尖,但確實也沒有特別大的招商壓力。
然而,鑒于產業宏觀環境的突然變化,市場上的產業企業數量急劇減少,一線城市在招商引資方面亦面臨諸多挑戰。因此,一線城市的首要任務是穩固內部產業結構,產業外溢的現象也開始逐漸減少。
同時,以上海、深圳等為代表的一線城市亦開始積極從內地招商,這對以往依賴產業外溢的城市來說,無疑是巨大沖擊。鑒于這些城市與一線城市的產業定位高度相似,加之一線城市在配套設施、人才儲備及產業集聚度等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一線城市調整招商策略并出臺相應政策時,大量企業或將被一線城市所吸引,導致原本難做的招商引資雪上加霜。
當然以蘇州為代表的這些城市,雖然最初亦是通過承接外溢產業而興起,但在專業化的招商運營策略下,這些城市已成功構建了成熟的產業生態系統。在細分領域內,它們已實現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產業結構。因此她們受到一線城市的虹吸效應較弱,然而對于其他曾是而言,他們也是虹吸產業的競爭對手。
難道未來的招商方向只能虹吸配套設施、產業基礎等更差的三四線城市嗎?
在愈發內卷的招商背景下,二三線城市更要明確自身的產業定位,與周邊的城市在產業上形成互補或是差異化發展,將產業虹吸現象的影響降到最低。
其次,城市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資源稟賦、特定產業基礎以及其他相關資源條件。通過深入分析這些資源稟賦,城市可以明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產業定位,從而確保產業發展能夠獲得充分的資源支撐。這種針對性的產業定位不僅有助于企業構建獨特的市場競爭優勢,還能有效推動企業快速成長和發展。同時,通過明確產業定位,城市能夠更好地與企業建立緊密的聯系與依存度,形成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這樣一來,企業能夠在城市的支持下獲得更好的發展環境,而城市也能通過企業的成長獲得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雙贏的局面。
在當前招商環境日益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二三線城市實現招商突圍的關鍵路徑在于,通過針對特色產業進行鏈條的補充與強化,從而推動其轉型升級。此舉不僅能夠提升地方產業的綜合競爭力,還有助于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聚焦于特色產業的補鏈與強鏈策略,是二三線城市有效破解招商內卷局面的最佳途徑。
在二三線城市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過去廣泛采用且成效顯著的方式,是通過實施一對一的招商談判策略,結合稅收返還等優惠政策,吸引龍頭企業入駐。并且利用龍頭企業的示范效應,有效帶動下游產業鏈的集聚式發展,從而加速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然而,當前返稅政策的暫停,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阻斷了二三線城市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快速通道,倒逼各地的招商引資更加公平化、透明化。
在未來的招商引資過程中,地方政府將采取更為隱性的角色,著重于優化營商環境、精細對接配套設施與高品質服務、清晰界定產業定位等職能。
而地方平臺公司將參與到市場化招商競爭時,必須首先要理清地方政府與平臺公司的職責分配,提升地方平臺公司的自主經營能力。
其次,眾多地方平臺公司在招商領域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其招商團隊與招商體系的建設尚不完善,甚至尚未成形。在此情況下,直接參與市場化招商的激烈競爭,無論是從體系構建、資源儲備還是招商策略上,均難以與擁有多年市場化運營經驗的園區企業相提并論,存在顯著差距。
與民營園區相比,地方平臺公司在租金議價方面亦不占據優勢地位。受限于前期的成本測算與預算規劃,其降價空間相對有限。同時,這些公司在市場化服務能力方面亦有所欠缺,導致其在整體競爭力上與民營園區存在明顯差距。
因此,鑒于當前短期招商的緊迫性,地方平臺公司普遍傾向于與具備出色實力的輕資產公司建立合作關系。通過輕資產公司的專業招商能力和豐富資源,迅速達成短期招商目標,同時,也為區域產業注入新鮮活力,為后續的招商引資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然而,就地方平臺公司而言,長遠來看,其自身必須擁有招商引資的能力,招商體系的搭建與團隊的組建工作亦亟待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