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方升研究 ,作者萬山一把鎖

產業園區行業內具有領先影響力的媒體,專注產業發展、推動行業進步

今年,是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的第40個年頭。
從最開始的14家到最新的229家,從分布于沿海的12個城市到遍布31個省(區、市)……40年來,國家級經開區由東到西、由點到面,承載著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使命。
但是,隨著產業發展逐步邁入深水區,曾經風光無兩的經開區,現在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現在,擺在經開區眼前最棘手的問題,就是園區空置率過高問題。
我們都知道,經開區手里不僅握著大量載體資源,而且還在持續擴充中,每年仍然會有源源不斷的各類載體涌入。
如果是產業發展的初期階段,手中的項目數量自然是越多越好。
彼時,經開區背靠強大的國資作為支撐,再加上當時經濟發展好,企業多園區少,就算不用在招商方面投入過多精力,園區也能輕松吸引企業入駐。
可現在,市場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方面,市場持續萎縮;另一方面,企業在選址上愈發挑剔,在各種主客觀因素交織之下,面對如此大體量的園區,經開區根本沒有足夠的去化能力。
空置率持續攀升,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實。如何盤活數量龐大的存量資產,是經開區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如果說空置率高,背后可能夾雜著很多外部因素,那么體制機制導致的招商難,就只能從經開區內部找原因了。
在方升研究的調研中我們發現,國有企業在招商領域的短板,其實不僅僅是技巧或策略上的不足,而是體制機制的束縛導致的。
長期以來,經開區一直采用的是“管委會+公司”的管理模式,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一模式也暴露出了由體制機制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
在“管委會+公司”模式下,管委會通常負責區域發展的戰略規劃、政策制定等宏觀職能,而公司則負責具體的投融資、開發建設、招商引資和運營服務等市場化職能。
可是,在實踐中,兩者之間的職能劃分往往不夠明確,導致權責不清、推諉扯皮等問題,這不僅影響了管委會的決策效率,也制約了公司的市場化運營。
當前,不論是國有園區還是民營園區,無論是超一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都紛紛涌入到追求高新技術產業的熱潮之中。
當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產業被普遍視為香餑餑時,人們就會發現,各地的園區都驚人地相似,產業同質化問題尤為突出。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部分園區在規劃與發展的過程中,只知道盲目效仿其他園區的成功經驗,卻忽略了自身的實際情況與獨特優勢。
這種盲目跟風的做法,不僅導致了園區在產業定位、發展方向上趨于一致,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產業的同質化現象。
此外,一些園區在發展過程中,根本沒有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資源或優勢,導致園區出現了產業定位模糊、發展方向不清晰等情況。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那些缺乏鮮明特色的園區,往往很難構建自己的競爭優勢,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產業同質化的趨勢。
隨著園區空置率持續攀升、體制機制效能不足,以及產業同質化問題的日益嚴峻,經開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在此背景下,變革成為了經開區當下的必由之路。
就在10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針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工作,發表了重要指示。
習近平強調,要勇當改革開放的排頭兵,進一步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積極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擴大國際合作,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助力打造“投資中國”品牌;鞏固提升先進制造業產業基礎,推動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數字化,打造數字產業、未來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當前,園區載體數量眾多,去化艱難,盤活存量資產成為了經開區首要解決的問題。
當然了,想要盤活存量資產,不僅對經開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還需要其不斷提升自身的產業服務能力,為區域內企業排憂解難,應對各種挑戰。
因為,只有存量資產成功得到盤活,才能讓經開區手里的園區資源重新煥發活力。
與此同時,優化內部的體制機制,是經開區招商之路更加順暢的關鍵所在。
現在,經開區面臨的核心挑戰在于“大鍋飯”現象盛行,這種氛圍逐漸消磨了人們的進取心,使大多數人員趨于保守。
然而,在當今這個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妄圖以“葛優躺”的姿態坐等企業自動上門,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為了打破這一僵局,在難以輕易調整人員配置或大幅提升薪資的現實條件下,經開區亟需引入更為成熟且高效的機制與體制,以扭轉當前的“散漫”局面。
除了更好適應市場需求之外,還能進一步提升整體的招商效率。
因地制宜,對于推動經開區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今,我們都在追求創新,競相追逐高精尖產業。然而,放眼當下的園區就會發現,各類園區基本都是一個樣。
所以,經開區想要實現創新轉型,就應該深耕本土產業,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產業轉型升級的可能性,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發展道路。
其實,對于那些在產業與經濟發展上都相對滯后的城市來說,在當前的產業環境下,硬凹產業發展的人設,盲目追求與自身條件不符的產業發展方向,大概率是死路一條。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才是更加重要也更加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