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孵化器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20多年間歷經了仍孵化器1.0的“二房東”身份到2.0的“服務員”,而今發展成為“天使+孵化”的3.0版本。運營主體也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導,到地方政府與大型企業合作再到創投機構或者各類民間資本共同興辦,逐漸形成市場化的新型孵化器。
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區域分布明顯,主要集中在經濟水平領先且風險投資較為密集的東南部沿海區域。按密度劃分北京、上海、天津、廣東為最主要的4大省市,除此之外江蘇省、浙江省、山東省也同樣聚集了大量的科技企業孵化器。
目前,國內市場上,創新型孵化器形成了平臺型企業孵化器、創業咖啡、創業媒體、創業社區等孵化形態,共同構成市場化、與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縱觀市場上形態各異的創新型孵化器,將其大致歸六種模式:
模式一:企業主導型
企業主導型孵化器是指基于企業現有先進技術資源,通過技術扶持,襯以企業領先的產業優勢為創業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創新創業服務。
市場資源:
1.不以盈利為目的
2.依靠創新項目拓展市場
3.為企業獲取用戶流量
4.擴大企業市場占有率
技術扶持:
1.開放技術平臺
2.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培訓
3.為創業者降低風險
4.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模式二:“天使+孵化”型
“天使+孵化”模式孵化器主要是效仿美國等發達國家孵化器的成功模式,為創業者引進具有豐富行業或創業經驗人士作為導師,幵進行天使投資,幵在畢業后的后續融資中退出實現股權溢價。
模式三:開放空間型
開放空間型孵化器是在孵化器1.0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的包裝和完善,更注重服務質量和品牌效應。為創業者提供基礎的辦公空間,提供共享辦公設備及空間,舉辦創業培訓,不投資機構關系密切。
模式四:媒體平臺型
媒體類創新型孵化器是指依托自身龐大的媒介平臺,以為創業者提供多維度宣傳為亮點,同時憑借對創業環境以及科技型企業的長期跟蹤報道而積累的經驗對創業者提供扶持幫助的孵化器。
模式五:新型地產型
新型地產類孵化器誕生的時間不長,模式較單一,靠出租辦公位,并且提供共享辦公設備、網絡以及出租辦公空間為盈利模式。主導機構一般都為大型地產商。
模式六:產業平臺型
產業術平臺模式孵化器一般由政府或產業協會主導針對某一產業進行定向孵化,幫助特定領域創業者將技術落地,產業化發展。旨在發展具有地方特色或帶有政府傾向性的產業,營造品牌性產業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