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我們經常能見到各種各樣的「騙局」和「套路」。經過時間的推移,一些曾經被認為是「騙局」的項目最終用成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但也有一些明星項目名不副實、問題頻出,最終落得「一地雞毛」。
今天,園區在線(ID:YQZXGZH)盤點近兩年出現的招商引資負面案例,希望警示讀者,在招商過程中,一定要小心防詐。畢竟,國有資產流失的罪名誰也擔不起,一旦發生,不僅烏紗難保,還可能背負法律責任。
正文:

虛假注冊空殼公司,偽造材料套取補貼
案例回顧:
2020年下半年,G市H區人民法院通報一起偽造材料騙取財政補貼的詐騙案:主犯黃某紅因犯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并處罰金20萬元。
在該案件中,被告人利用國家對創業項目的資金扶持,先后注冊了室內設計裝飾部、廣告服務部、信息技術服務部等22家空殼公司,騙領一次性創業資助、租金補貼、創業帶動就業補貼、自主創業招工崗位補貼等國家政策性補貼,共計220余萬元。
點評:
這兩年,國家對創新創業的財稅扶持和金融支持力度比較大,然而一些人卻從政策里發現了「商機」,他們在熟讀國家補貼政策,了解掌握申報要求和漏洞后,通過虛構科技項目、偽造申報材料等獲取資金補貼。
1、注冊一家帶有「科技」或「數字」字眼的空殼公司;2、虛構科技項目、編造財務數據、偽造學歷證書;3、疏通關系。
而當有關部門開啟調查核實,或者補貼政策取消時,他們便立馬注銷公司,變換地點、另起爐灶。而部分領導為了表面數據光鮮,對這種現象也選擇視而不見,最終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案例回顧:
2018年,S省A市高新區管委會與“BC公司”簽約,落地年產2萬噸磷酸鐵和2萬噸磷酸鐵鋰生產基地項目。同時,管委會承諾,對項目建設、廠房租賃、生產設備購置,以及生產、研發等方面予以產業補助及扶持。
2021年,一上市公司“MG公司”過兩步股權收購的方式,控制了“BC公司”70%的表決權(其中35%股權從政府手中收購),將其納為控股子公司。
然而,一年之后,2022年12月28日,A市高新區管委會突發一則聲明,以“BC公司”投資怠于推進項目建設為由,宣布停止履行招商引資協議,并停止兌現各項扶持政策待遇,同時單方解除股權轉讓協議,收回上市公司受讓的“BC公司”35%股權。
對項目推進緩慢一事,“MG公司”將原因歸咎于股權轉讓事項未全部完成以及擴建產能未完成驗收。但深挖事實卻并非如此,公開資料顯示,“MG公司”實控人旗下另外一家公司已經在Y省Q市投資40億元年產20萬噸磷酸鐵鋰和20萬噸磷酸鐵項目合作協議,體量是本項目的10倍....
點評:
“MG公司”未通過信披等途徑公開自己在上市公司體外的鋰電投資進展,自然迎來當地政府不滿。而更關鍵的是,該企業是否真正有同時開展多個項目的實力?還是手頭一個項目,在多個地方通吃?

急于求成,高回報必有高風險
案例回顧:
新能源汽車一直是騙補的重災區,J省R市在新能源汽車上卻連續遭遇滑鐵盧。2010年,該市成功引進第一家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企業陸地方舟(2021年該公司已申請破產重整);2013年,一家知名電動汽車項目落戶R市,然而,在2016年爆發的新能源汽車騙補事件中,該公司被爆出存在嚴重的騙補行為;此后,該市先后引進了大名鼎鼎的「水氫汽車」騙局締造者青年汽車,以及「空手套取66億國資」的賽麟汽車,最終結果可想而知。
點評:
地方政府的核心是拉動經濟發展,而新能源整車項目因其稅收貢獻大,帶動就業多而受到各地政府的關注,汽車圈向來有「一個汽車公司的崗位帶動汽車相關產業7個工作崗位」的「1:7理論」,一個整車項目搞成了,整個地方的GDP就會上個臺階。
然而,高回報=高風險,由于新能源整車項目對資金的要求極大,項目引進成本非常高,這就意味著政府往往需要承擔很高的失敗風險。另一方面,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日臻成熟,整個市場呈供大于求態勢,加上補貼退坡,一些造車新勢力接連爆雷。造車新勢力通過與國資捆綁,與地方政府「風險共擔」,一旦項目出現問題,政府很難獨善其身。

「李鬼」扮「李逵」,東窗事發才如夢方醒
案例回顧:
位于A省F市的某商業廣場由“北旅投資公司”斥資23億元興建,先后被列入省、市「大、新、!怪攸c項目庫。然而,最近,該項目卻被曝出延期交付超3年、監管資金遭挪用,存在嚴重結構質量問題,前景撲朔迷離...
根據企業一方的解釋,項目未能如期交付的最主要原因是企業自身經營不善導致資金鏈斷裂。要知道,很多購房者都是沖著「首旅集團」的牌子去買的,如今卻出現這種情況。耐人尋味的是,項目一直對外宣稱的「首旅集團在A省的首個重點項目」并不真實。公開資料顯示,這家“北旅投資公司”與首旅集團在股權上無任何關系。憤怒的業主將“北旅投資公司”告上法庭,經法院調查才發現,公司高層早已對名下資產進行了轉移,“北旅投資公司”已經沒有可供執行財產...
點評:
「李鬼」扮「李逵」的騙術其實并不高明,和園區在線(ID:YQZXGZH)此前介紹過的「邯鄲引來假現代」大體是一個套路,只是政府的急切心態使得其在面對大項目時疏于審查,這才給了騙子可乘之機。

新官難理舊賬,舊日伏筆終暴雷
案例回顧:
2005年,JX公司與J省L市某縣政府簽訂協議,由JX公司投資,雙方合作共建新經濟創業基地。這在當時一度成為了「官助民辦」的園區典范。
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2017年,園區企業陸續接到L市國土資源局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要沒收非法占地的建筑物和其他附屬設施并處以罰款。入駐企業大呼受騙,將JX公司告上法庭,舉報JX公司私自設立管委會,與多家企業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協議》,私自轉讓、非法買賣土地。
點評:
且不論企業的舉報內容是否屬實,就說這十多年間,該公司一直以管委會的名義,在園區投資建設與招商引資、買賣土地,這些情況地方政府不可能不知曉,如果沒有地方政府的書面許可,試問哪個企業有這么大膽子私設管委會賣地?
所以,更大的可能是:政府以前默許企業「先補票后上車」,只不過到了最后,承諾的問題沒解決,廠房成了違章建筑。
這里并是不想翻舊賬,因為過去的事情有當時的時代背景。從當時的情況看,政府引來了項目、JX公司獲得了利潤、企業也拿到了低價的土地,是一場「三贏」的解決,至于有沒有合法用地手續,是不是違規操作,在當時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只不過,后來歷經幾節區劃調整、領導換屆、政策修訂,一些不合法的事情漸漸浮出水面,遺留下無盡的糾紛。
披著高科技外衣的「糖衣炮彈」
案例回顧:
在歐美國家的技術封鎖下,我國砸進天量資金扶持芯片企業,一時間,芯片公司雨后春筍般上馬,據不完全統計,近2021年一年,全國便新增4.74萬家芯片企業,相比過去5年翻了十幾倍。只不過,里面真正有核心技術、靠業務賺錢的卻寥寥無幾,更多是拿到補貼就注銷的騙子。
芯片企業騙補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錢到手后注銷跑路;二是買一些國外的成品,稍加修改便稱原創設計。園區在線(ID:YQZXGZH)曾介紹過的武漢宏芯公司便是通過設立空殼公司,請來大咖背書,套取政府巨額補貼后卷款跑路。(宏芯的做局者叫「曹山」,事后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主動自曝自己真實姓名叫鮑恩保,曹山只是自己的司機,政府卻全然不知...)
點評:
這一事實再次提醒地方政府,發展高科技必須重視對項目的背景審查,從實際工作中看。筆者保守估計,80%的高科技項目,都是看起來「高大上」,實則根本經不起推敲,或者根本沒法商業化。盲目引進,很容易落入企業設下的圈套...

假封頂背后的急切
案例回顧:
這兩天,有兩張圖片火了,一張是正面拍攝的項目結頂儀式,醒目的標語,熱烈的現場氛圍,看不出有問題;而另一張無人機從空中拍攝的圖片卻是另一番光景,除了前面一個展板一樣的幕墻,后邊大片廠房都是鋼結構框架,離結頂還差十萬八千里...


點評:
這件事情,除了譴責有關部門弄虛作假。更應該看到的是背后的隱憂,氫能產業雖然是一片藍海,但其產業化仍處于探索階段,需要大筆資金投入以及不斷試錯,而該項目投資方的財務狀況并不樂觀。只有真正做出成果,爭議才能弭于無形。

偷梁換柱,高能耗秒變高科技
案例回顧:
虛擬貨幣的盛行衍生了大批挖礦企業。但挖礦是標準的高能耗產業,(有研究顯示,比特幣挖礦每年消耗約133.68太瓦時的用電量,與2020年全球各國消耗用電量相比,這一數值位于瑞典(131.8太瓦時)和馬來西亞(147.21太瓦)之間),地方政府對此并不支持。因此,很多挖礦企業便偽裝成數據中心(把礦機偽裝成普通服務器,外表上很難發現),以高科技企業的名義在西部偏遠地區拿地,還享有電價優惠與政策補貼。
點評:
很多「三高」企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和與當地產業導向不符的企業,它們為了順利拿到政府補貼,會對入園申請材料進行虛假包裝,一家高污染企業搖身一變就成了科技企業、環保企業。合同簽了,再責令退出,違約責任往往會讓地方政府陷入兩難。

來自內部的不穩定因素
案例回顧:
據中紀委網站發布消息,時任H省C市經開區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靳衛未嚴格執行經濟活動風險防范和管控規定,直接拍板引進“WT公司”。此后,該公司通過偽造合同和銀行交易記錄、低價購買二手設備、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等方式,向經開區管委會申請各項財政補貼資金。在此過程中,靳衛未按工作規定安排部署對招商項目進行驗收、審核、監督,并多次收受企業所送財物,接受企業宴請等。
點評:
換屆前后人事變動頻繁,是腐敗的活躍期。尤其是一線干部,一方面面臨的誘惑更多,面臨的考驗更嚴峻;另一方面,干部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對腐敗也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
作者:王翀(筆名“不思量”),園區在線主編,某浙大系企業品牌總監,咨詢經理,擁有8年以上園區運營、園區咨詢、品牌管理、行業研究經驗。
關注公眾號:園區產業招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