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政策通識概念
新質生產力是具有創新性、引領性和突破性的生產力形態。它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融合前沿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技術等。
新質生產力能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開辟新市場和產業領域,大幅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新質生產力代表著未來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方向,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戰略新興產業
戰略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產業。
戰略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這些產業知識技術密集,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它們能推動產業升級、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助于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
卡脖子工程
卡脖子工程是指在關鍵技術領域,由于自身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能力,被其他國家或勢力限制和制約,從而嚴重影響國家經濟發展和安全的重大工程項目。這些工程通常涉及核心技術難度大、研發投入高、周期長等特點。
解決卡脖子工程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加強產學研合作,以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產業可持續發展。
工業四基
工業四基指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
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是工業制成品的關鍵組成部分,其性能和質量直接影響產品整體水平;
關鍵基礎材料決定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先進基礎工藝影響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
產業技術基礎包括標準、計量、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為工業發展提供規范和保障。
雙碳戰略
“雙碳” 戰略即碳達峰、碳中和戰略。
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時間點達到峰值后不再增長,隨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某個組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通過各種方式實現自身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等于或小于其溫室氣體吸收量。
“雙碳” 戰略旨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我國經濟和產業結構向綠色低碳的方向轉型升級。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指通過統籌規劃不同區域的經濟、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縮小區域間差距,實現區域間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致力于推動東部率先發展、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促進各區域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協同,通過加強區域間的經濟合作、資源共享、人才流動等,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
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即從供給端入手進行的結構性改革。主要是通過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生產結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一方面,淘汰落后產能,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另一方面,推動科技創新,增加有效和中高端供給。
目的是使供給更好地滿足需求變化,激發市場活力和企業創造力,也有助于經濟實現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
騰籠換鳥
“騰籠換鳥” 是一種經濟發展策略。它指的是把現有的傳統產業、低端產業從特定區域轉移出去,騰出發展空間。同時,引進新興產業、高端產業,這樣可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例如將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產業置換為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通過騰籠換鳥,可實現資源的更高效利用,推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增強區域的核心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