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8座城市,矗立在江蘇長江岸線兩側。因為一條長江,被天然分隔成兩個不同的區域。而眼下,這8座城市有了新的定位和發展機遇。
11月18日,李強在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上作報告時提出,要以長江兩岸高鐵環線和過江通道為紐帶,推進沿江城市集群發展、融合發展。同時,要按照長江經濟帶建設“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推動沿江兩岸現有產能改造提升、有序轉移,騰出高端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空間,讓長江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8市總長1000多里的江岸線該如何打造?產業又該如何升級?長江兩岸生態如何保護?黨代會期間,現代快報記者采訪了多位黨代表,以及多個部門的負責人和專家。
規劃
依托黃金水道,建成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北翼核心區
江蘇省發改委主任、黨組書記陳震寧表示,國家以總體發展規劃為引領,在全國范圍內統籌布局了六大城市群,江蘇沿江八市和鹽城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黨代會報告中提出,要以長江兩岸高鐵環線和過江通道為紐帶,推進沿江城市集群發展、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
沿江8市的發展,未來將整合成沿江城市帶、跨江城市群。沿江城市聯動,帶來的還將是深度融合。陳震寧介紹,未來,還將深化長三角區域合作,推進城市群先進制造業優勢與上海、浙江等地科教資源、金融資本、信息技術的有效對接,促進產業園區共建、港口股份合作、旅游全域開發、聯合走出去等區域利益共享。
沿江八市要實現跨江融合
南通大學黨委書記成長春表示,江蘇是“長三角城市群”中城市數量最多的,所處的區域位置也是最重要的。
黨代會報告中提到兩個發展,即融合發展、集群發展。他稱,原來的融合主要是江北跨到江南來,如今的融合,需要江南江北實行雙向融合。在規劃定位、發展要素上,兩岸進行融合。所謂集群發展,就是瞄準“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來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
沿江8市可通過共建園區實現融合。園區可跨江建設,這樣蘇南、蘇北、蘇中地區能實現協調、均衡的發展態勢。
要解決不合理的產業配置問題
長江要保護,最實際的問題就是產業轉型。具體怎么轉型?儀征市委書記張震宇認為,要解決沿江不合理的產業配置問題和岸線規劃使用問題,這兩個問題也是相輔相成的。
他說,“目前化工園占儀征產業分量的百分之十幾,就是這樣我們都認為還要再降。因為離城市太近,離長江太近了,這樣的產業在未來要堅決地壓縮控制轉型。未來儀征的發展方向已經十分明確,化工絕不擴大,只搞轉型,而且要在規模上控制、壓縮。”
張震宇說,比如儀征的定位是南京都市圈的后花園,但是花園里有化工園誰會來休閑娛樂呢?化工產業轉型,對一個地方綜合的生態財富和其他產業而言也是雙贏。
長江沿岸產業轉型的過程十分艱難,需經歷陣痛期
長江沿岸保護和發展的矛盾如何破解,兩者之間的黃金比例在哪?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黨組書記、主任高振寧認為,黨代會報告中有一句話給出了答案:推動沿江兩岸現有產能改造提升、有序轉移,騰出高端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空間,讓長江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不過高振寧也認為,轉變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需要經歷一個陣痛期。從企業而言,處于環境保護和生態管控的壓力,也迫使企業有自身動力改造提升。
“一旦今后江蘇轉型成功,完全可以在整個長江沿岸引領產業提升。到時候,長江從上游到下游如果都能這么做,那么我們的母親河將永葆生機活力。”高振寧說。
生態
嚴守生態安全底線和生態保護紅線
沿江城市群的融合,也將打造長江兩岸的生態走廊。“未來,將嚴守生態安全底線和生態保護紅線,嚴格控制和治理水污染,優化配置岸線資源,促進長江生態持續好轉,貫通沿江綠色生態廊道。”陳震寧表示。
此外,陳震寧介紹,臨港產業特別是重化工業江海聯動也將進行戰略調整,將突出沿岸企業技術改造和安全生產管理,加快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對于長江兩岸生態保護的規劃,省環境保護廳廳長、黨組書記陳蒙蒙也非常認同。
他認為,對于江蘇來說,境內長江兩岸要立足于轉型升級、立足于高新技術產業,利用長江的黃金水道,在沿江8市的轉型升級上下工夫,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要把黃金水道用好。目前,江蘇人80%的生活用水是直接或間接來自長江,長江就是江蘇的“母親河”。怎樣保護好長江的生態,保護好長江的水質安全,是沿江發展必須放在首要位置的任務。
陳蒙蒙介紹,江蘇對于沿江開發得比較早,好多岸線用于化工碼頭、危化品等重工業,帶來的環境風險隱患也不容忽視。
陳蒙蒙說,黨代會報告中也提出,要推動沿江兩岸現有產能改造提升、有序轉移,騰出高端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空間,讓長江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江蘇環保部門會后要落實省黨代會精神,會有專門的行動保護岸線,把更多的危化品碼頭變成長江生態岸線,還要打造環太湖和沿江生態保護帶等。
全面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排污口
在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省直機關分組討論現場,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黨組書記李亞平表示,水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是十三五期間的工作重點。“我們會深入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新建設思路,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生態保護,再不能走過去先發展后保護的老路了。”
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采訪時,李亞平表示,目前,全省縣級以上的水源地已經有8成達標。
十三五期間,江蘇將加強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李亞平說,“要扎實推進水源地達標建設,還要督促地方政府力爭在2017年前全部完成沿江地區剩余10個飲用水水源地達標建設任務。”
李亞平說,江蘇還將開展飲用水水源地執法專項行動,嚴格入河排污口審批管理,推進沿江取水口和排污口布局優化,全面取締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禁設區域內的排污口,對沒有滿足水功能區管理要求和影響取水安全的排污口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一律取消。
另外,還要加大非法采砂打擊力度。
大力整治沿江化工污染問題
在11月18日蘇州代表團的全體會議上,蘇州市委書記周乃翔提到了沿江化工整治的問題。他坦言,“目前蘇州80%的化工企業在園區,剩下的20%要下決心整治。”他表示,接下來將重點對沿江化工企業進行整治,加快沿江產業改造提升和有序轉移,加強沿岸生態涵養。
南京棲霞區處于相對特殊的位置,除了有7個入江河道外,與鎮江句容市的分界線也是一條河——便民河,境內的七鄉河、九鄉河的部分源頭也來自句容。南京棲霞區委書記邢正軍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棲霞與句容有共同的保護責任。他建議省里牽頭設一個機制,市與市、區與區之間只要臨近的,都能有聯動交流機制,這樣也能一體化落實好報告要求。
揚中市委書記潘早云介紹,揚中有120多公里的江岸線,歷來注重“留白”發展,這正好契合長江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精神。他強調,留白是為了更好地、可持續地發展。
潘早云介紹說,揚中120多公里的江岸線,僅有8公里用于工業開發。未來沿江的發展,揚中已經規劃出一系列的生態生活項目,并計劃“十三五”期間完成。該項目計劃投資50億元,造集防汛、生態、休閑、健身、文化、旅游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景觀長廊。潘早云說,將來,年輕人可以到揚中來環江環島騎行。而且,揚中獨特的地理優勢可為游客帶來“唯一不可復制” 的體驗感。此外,馬拉松、健步走等運動項目都可以在揚中舉辦起來。隨著景觀長廊的打造,還將帶動碼頭經濟的發展。
企業要提高技術控制污染
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屠永銳提出,從政府層面來說,可通過經濟、法律、行政、技術四種手段綜合治理環境問題。有些小企業無力控制污染源,政府可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督促整改。而有上進心的企業用新技術控制污染源,政府可通過經濟補助等方式,幫小企業和大企業聯合控制污染。
全國勞動模范、常州黑牡丹集團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鄧建軍代表說,未來五年他更關注生態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大氣排放和污水排放方面。“七八年前開始,常州的大煙囪就倒了很多。現在企業全部搬至工業園,由熱電廠集中提供熱蒸汽用于生產,大大減少了污染。”他建議,今后要繼續加大監督形成高壓態勢,讓企業沒有偷排偷放的機會。
交通
打造沿江跨江綜合立體交通體系
江蘇省發改委主任、黨組書記陳震寧介紹,沿江城市帶的建設,將打造沿江跨江綜合立體交通體系。“未來,將加快推進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三期工程建設,暢通高等級航道網,推進船型標準化,統籌長江港口錨地、港口岸線和集裝箱航線,推動沿江沿海港口一體化發展,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功能。”
此外,長江南京以下江海聯運港區與上海洋山港、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還將合作互動,推動南京和蘇州、南通等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提高城鄉客貨運能力。
江蘇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劉廣忠表示,按照黨代會報告長江經濟帶建設“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未來,交通運輸的動力應該是生態的,要用清潔能源。運輸裝備要減少跑冒滴漏現象。同時,還會在船上安裝GPS監管系統,減少船上生活垃圾、餐余垃圾的傾倒。“交通走哪,要變成生態走哪,交通線變成風景線。”
專家建議
優先推動
時速350公里的大北沿江高鐵規劃建設
沿江大發展的話題,從會場熱到會外。城市與區域交通規劃專家、南京市城市與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濤教授認為,江蘇要推進沿江8市城市集群發展和融合,關鍵就在交通支撐和引導。
楊濤說,過去20多年,江蘇交通建設打贏了跨江通道建設和高速公路建設兩大“戰役”。尤其是南沿江城市群,擁有京滬、滬寧多條高鐵線,但北沿江交通建設相對薄弱,目前只有一條寧通鐵路,時速也只有200公里。
因此,楊濤建議,江蘇北沿江高鐵復合走廊需要做好大北沿江高鐵、北沿江城際鐵路和北沿江普速鐵路3線6軌規劃控制和預留;應當在已經建成通車的京滬高鐵、滬寧高鐵、寧通鐵路復線電氣化改造以及即將開工建設的南沿江城際鐵路基礎上,優先謀劃推動時速350公里的大北沿江高鐵規劃建設。
“北沿江高鐵走廊的規劃,如果僅僅是單一線路,肯定無法完成與長三角大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的真正融合。”楊濤說,規劃北沿江高鐵建設,眼光必須要更加開闊,站在整個中國長江經濟帶來觀察。因此,大北沿江高鐵應當擔當國家大沿江、滬漢蓉、滬蘇陜大客流走廊服務需求。該線路應東起浦東國際機場和浦東國家新區,自崇明島跨長江,經啟東西,再經海門、南通東、南通、靖江、泰興、泰州南、江都、揚州東、南京北,西接寧合客專、寧安城際鐵路。該高鐵對于支撐支持蘇中崛起、揚子江城市群發展、寧揚一體化發展和南京江北國家新區發展,以及輻射帶動皖江經濟帶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高鐵時代已經到來。”楊濤說,高速鐵路、快速鐵路對于響應、支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對于支撐、引領和促進區域和城市發展,其強大優勢和作用日益顯現。江蘇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提出沿江城市集群發展和融合發展正當時,而科學的高鐵規劃,必將為這一規劃插上翅膀。
擦亮大江兩岸
點亮生態新理念
在南京,春天海棠盛開秋天雜樹常青的揚子江大道,臨江而秀,成為長江江岸線環境成功“變身”獲得諸多生態產品的典型例子。但不必諱言,在更多的地方,“大煙囪”和灰色調還是江岸線的主題。
現實的語境對比出一個宏大而細微的主題: 長江岸線必須改變現狀,而“改變力”就來自于生態產品。它們是海棠,是雜樹,是寬闊潔凈的大道……它們才應該是長江江岸線的主流。
而有了這樣的體味,就會更能理解李強同志報告中對于“生態產品”這個重要詞匯的強調,更加明白報告中對于改善“江岸線”生態的迫切心情——按照長江經濟帶建設“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推動沿江兩岸現有產能改造提升、有序轉移,騰出高端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空間,讓長江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人們仿佛聽到了報告對長江生態產品的聲聲呼喚。這聲聲呼喚,來自中央,也來自百姓。201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為中央層面的莊嚴承諾,長江經濟帶也成為至關重要的國家戰略。
毋庸諱言,過度的大開發讓長江生態脆弱不堪,沿江兩岸隨時可見的重化工企業,給人最直觀的印象就是“灰蒙蒙”。長江江岸線急切需要用“綠色”“黃金色”來擦亮。
報告顯示,在長江經濟帶擁有極其重要地理和經濟地位的江蘇,已經找準了長江經濟帶未來的發展宗旨和重點。
新江蘇擦亮江岸線的思路很清晰,高度凝聚為兩個詞就是“修復”和“盤活”。而這兩個詞所預示的都是“大動作”、“大效益”。生態產品哪里來、生態產品能干嗎,內涵盡在其中。說到底,從生態新理念的高度去分析前因和大勢。
無論是從休養生息的角度,還是從科學調整的角度,抑或從尊重民意的角度,都有理由將“大開發”叫停,回歸到“大保護”、科學發展、綠色發展的路徑上來。
面對過剩的產能以及種種環保壓力乃至“病痛”,要通過“加減法”“騰挪法”這類積極做法淘汰落后產能,激發生機活力。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其他選項。
長江經濟帶,既是遍布“黃金機會”的經濟發展帶, 又是一條得天獨厚的生態屏障。這條屏障關乎子孫后代的福祉。保護好這條生態屏障并且從中源源不斷地受益,這里面“藏有”事半功倍的生態發展哲學——生態文明建設不單單指請回“綠水青山”,更指以綠色發展的方式催生出永續的“生態GDP”。而這是柔性化解區域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矛盾的最好辦法。
毫無疑問,2014年中國首次公布由森林生態創造的生態GDP的例子說明,“生態文明建設是最可靠的GDP”。
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離不開長江經濟帶的“綠色振興”“生態振興”。“擦亮江岸線”歷史性地成為新江蘇的“A計劃”,將讓中國受益,讓江蘇人民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