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哪里來
2023年3月25日,上海宣布大零號灣與張江、臨港一起成為首批未來產業先導區。與后兩者相比,剛剛起步的“大零號灣”也有自己獨特的資源稟賦:集聚上海交大、華東師大兩所“985”高校,以及航天、航空、船舶、核電等10余所科研院所,以及國家級研發機構22家、市級研發機構152家、外資研發中心46家,還有4000余家硬科技企業。
這是一片典型的環高校創新創業片區,最初由上海交大師生的創業之火點燃。
兩年前,總投資20億元的霖鼎光學項目從“大零號灣”成功飛進如皋高新區滬蘇科創產業園,成為如皋試水“飛地”模式結出的首個碩果。
合作正持續走深走實。
此次,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王榮蓉帶領團隊便是從交大“大零號灣”飛到如皋高新區,注冊成立江蘇崟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分布式驅動底盤及關鍵零部件項目,致力于將試制樣機進一步產業化,實現批量化生產。
2023年7月18日,如皋高新區在上海交大科技園閔行園區舉行項目簽約儀式。儀式上,分布式驅動底盤及零部件項目、汽車智能創新平臺順利進行簽約。

而此次開工儀式上,新品單兵巡游越野平臺發布。該平臺可供單人站立或坐姿駕乘,可拓展為帶動力掛車用以載貨、增加續航,動力掛車可載重200kg,具有強勁動力、高通過性和強拓展能力,可應用于單兵裝備、農業、休閑越野旅游及城市通勤等。
據介紹,一期規劃占地面積48畝,總建筑面積4萬方。項目完工后,將有效滿足公司擴大化的生產需求,預計年產能達到線控底盤5000臺,全地形車輛10000臺。
到哪里去
“飛地孵化+本地轉化”的“雙飛地”協同創新發展模式是如皋緊扣科技創新的“關鍵一招”,對推動如皋全面融入南通沿江科創帶建設,打造南通跨江融合發展樣板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謂“雙飛地”,即是在上海設立研究孵化中心作為“創新飛地”,在如皋建設中試基地作為“產業飛地”,(兩地密切配合、深度協同,推動科技成果在高校就近孵化,成熟后到如皋專業園區量產,進而打通“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的產業鏈生態)。
為何到上海建立飛地孵化器?又為何建在高校旁?如皋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鳴昊說:“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就意味著要搶占更多科技和人才資源。而越靠近一線城市、越靠近高校,也就越靠近科技創新的源頭與引擎。”
上海科創資源富集,如皋制造業家底雄厚,在聚力共建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的大背景下,如皋主動出擊,與上海交大、復旦、同濟、華東理工等高校共建,打造了5家飛地孵化平臺,分布在上海市的閔行、嘉定、楊浦、徐匯等4個區。
在積極參與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中,如皋探索建立跨區域聯合攻關、重大平臺共建共享等協同機制,實現創新資源“不為所有、但為所用”,形成“飛地”發展模式——走出去,在上海建科創飛地,供研發和孵化優質項目;引進來,在如皋完成中試及產業化落地。
更深層次接軌,上海、如皋兩地深度協同,各取所長,互為“飛地”。
截至目前,如皋已累計建成5家“科創飛地”,累計招引、孵化項目105個(其中在孵項目54個),累計為本地企業對接技術需求20余次,霖鼎光學、崟冠科技、五源航天、光織科技、肆芃科技等22個科技含量足、成長屬性高的優質項目已落戶如皋。
唱響“雙城記”,協同贏未來。如皋將繼續深耕“飛地孵化+如皋轉化”“產業概念認證中心+如皋中試熟化基地”“大城市總部+如皋產業協同基地”模式,為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探索可復制推廣的經驗路徑。
來源:零號灣、如皋發布、南通日報、如皋高新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