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來安縣地質構造主要是燕山地殼運動以來生成的北東向凹陷和斷裂。境內地層發育較為齊全,除缺失晚元古代早期青白口系沉積外,自中元古代起,各時代地層均有發育;但大部分被第四紀地層覆蓋,出露甚少。中元古界在縣復興集和練子山以北,龍王山以南有所出露,厚度大于2135米。震旦系在縣舜山以北,練子山以南和平陽水庫西南有零星出露,為震旦系晚期沉積,厚度為1602米,含藻類化石。奧陶系在縣平陽水庫東南側出露,為奧陶紀早期沉積。厚度在300米以上,含鸚鵡螺和腕足類化石。白堊系分布在縣雷官集以南和東北、獨山西北、平陽水庫以西與瑯琊區、南譙區交界處,厚度在300以上,僅上統赤山組有零星出露。第三系主要分布于縣城至施官以北。其中下第三系在舜山集組、狗頭山組、張山集組,主要為棕色泥巖、砂巖夾礫層,在炮嘴地區底部夾薄層石膏,含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葉肢類、魚類、哺乳類及孢粉等化石,厚302米。上第三系在花果山及桂五組,厚度大于224米。含哺乳類、腹足類及孢粉類化石。第四系除在縣舜山與楊郢之間出露較少外,幾乎廣布于縣境,厚度大于15米。縣內褶皺主要有黃道山向斜,位于平陽北東,長6千米,寬4千米。由奧陶系上歐村組為核,震旦系燈影組和瑯琊山組為翼,地層均向北西傾斜。凹陷屬金湖——來安坳陷西南部分,形成于6500萬年前的第三紀。第三系的舜山組和張山集組為凹陷主體,地表最大厚度710米。斷裂有:施官斷裂帶,位于施官,為來安縣區段構造的重要組合構造,呈北西向展布,長約50千米以上,寬15千米,將滁河大斷裂左行錯動約7千米。牟山逆斷層位于黃道山向斜翼部,平行褶皺軸方向,走向40度,長約4.5千米。石橋子逆斷層位于復興集北,走向40度,長3千米,斷層面傾向北西,傾角60度。相家沖逆斷層位于復興集北東,走向62度,長3千米,斷層面傾向北西。汪營斷層位于復興集北,走向338度,長3.5千米。練子山輾轉斷層位于復興集西,呈一北東凸出的弧形,總體走向310度,長1千米。縣內巖漿巖較發育,巖性簡單,規模較大,共有2處,出露面積11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屯倉、平陽等地。牟山巖體出露于黃道山向斜核部,呈北東向的橢圓形,北端被第四系掩蓋,巖體生成于1.45億年前,主要為石英閃長珍巖,出露面積約8.5平方千米。屯倉巖體出露于屯倉一帶,分布面積大于100平方千米,為一淺成巖基,平面形態近等軸狀,巖體生成于1.33億年前,主要為斑狀角閃二長花崗巖,露出面積僅15平方千米。
【地貌】縣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為丘陵、南部為崗坳相間的波狀平原,緩丘零星分布;滁河、沛河、新來河兩側為較廣闊的河谷平原。全縣海拔高度小于220米,相對高程大于100米。境內地貌類型分為丘陵、階地、河漫灘三種。面積分別約占全縣面積的30%、40%、30%。縣內丘陵分布在低山外圍或居于低山兩側,呈帶狀,和低山組成梯狀地形,分為侵蝕丘陵、玄武巖丘陵、山丘。侵蝕丘陵分布在復興集以西和龍王山南側,主要由中元古界張八嶺組變質火山巖組成,標高160~210米。玄武巖丘陵分布在長山至高塘之間,受北西向施官斷裂帶控制,為晚新世以來噴發的玄武巖和所夾的泥巖、砂礫巖組成。標高130~210米。全縣海拔在百米以上的小山丘59個,最高山為龍王山,位于來安西北16千米處,地理坐標為北緯32°35′,東經118°24′,海拔219米。距縣城東北9千米處的長山,呈東南——西北走向。從芝麻嶺至長山一線為江淮分水嶺,以北屬淮河流域,以南屬長江流域。縣內分布高低兩級階地,其中二級階地為侵蝕階地,分布在丘陵區河流上源兩側,標高40~60米,主要由白堊系、第三系砂礫巖組成。一級階地為滁河流域分布面積較大的一種地貌類型,標高20~40米,為晚更新世黃土覆蓋在白堊系、第三系紅色砂巖和砂礫巖之上的基座階地。階面微向滁河傾斜,后緣為支流水系切割,多呈垅崗狀,與河漫灘為陡坎接觸,高差5~10米。境內河漫灘發育在滁河及其支流兩側,地勢開闊平坦,微向河面傾斜,標高10~20米,各支流河谷漫灘發育較窄,上游標高可達50米,組成物為全新統亞粘土。滁河北側支流中上游段,河谷漫灘發育高低兩級,高漫灘相對高出河床5~8米,為全新世后期地面略有抬升的表征。
【氣候概況】 來安縣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特點是:四季分明,季風明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