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南通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領導小組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全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即日起實施10條措施,進一步滿足居民剛性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具體如下——
一、推動房票跨區使用
在征遷補償中優先采取房票安置,推行房票在全市范圍內“通兌通用”,建立全市統一的“房源超市”。對跨區域使用房票給予獎補,房票開具后6個月內使用的,按照房票票面值的10%給予獎補;7至12個月內使用的,按照房票票面值的5%給予獎補;1年后再使用的,按房票票面值兌付,不再給予獎補。

二、加大購房獎補力度
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期間,在主城區(崇川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蘇錫通園區,下同)范圍內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給予購房款總額1.5%的獎補。自愿退出(放棄)農村宅基地進城購房的,給予一定額度的獎補,具體標準由全市各地自行制定。

三、優化住房信貸政策
取消首套和二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政策下限,首套住房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最低首付比例不低于15%,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不低于25%。購房人在擬購住房所在城區范圍內僅有一套住房且正在掛牌出售的,可按首套住房辦理貸款;二孩及以上家庭辦理貸款時,在住房套數認定時可核減1套。

四、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
公積金最高貸款額度上調至60萬元/人、120萬元/戶;碩士研究生或高級職稱以上的在職人員額度上調至120萬元/人、240萬元/戶,全日制本科學歷且畢業10年內的在職人員額度上調至90萬元/人、180萬元/戶。二孩、三孩家庭在其可貸額度的基礎上另行增加20萬元/戶、30萬元/戶。

五、加大人才支持力度
市區(崇川區、通州區、海門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蘇錫通園區、通州灣示范區,下同)符合人才引進政策的碩士、博士、江海人才、雙創人才、國家級人才、院士等在市區購房自住的,分別給予15萬元、30萬元、40萬元、60萬元、100萬元、150萬元購房補貼。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6月30日期間,具有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或技師及以上國家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且首次來市區就業并連續繳納社會保險3個月以上人員購買市區新建商品住房的,以及社會主體一次性團購3套及以上市區新建商品住房用于解決職工住房的,給予購房款總額2%的購房補貼。對在市區就業青年人才提供“三聯四幫”保姆式購房服務。

六、推進改善型住宅建設
優化商品住房用地供應結構,合理科學控制供地節奏,加大核心區域、優質地塊供應;優化小區配套公共基礎設施,以及底層架空、挑空空間、飄窗、露臺、退臺等空間指標計算規則。支持房企通過入股、合資等方式合作開發改善型住宅。在城市郊區不具備公共交通條件但景觀、區位等條件較好的區域,以及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歷史城區等,停止執行容積率不得低于1.0的供地標準。

七、完善“市場+保障”住房體系
堅持“以需定購”,支持地方國有企業以合理價格收購新建商品住房用作保障類住房,打造保障類住房租購平臺。

八、提升助企便民服務
主城區范圍內允許企業按棟申請辦理預售許可,支持車位、車庫與住宅同步預售。適當拉長土地出讓金付款時限,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出讓金1個月內付清總額的50%,余款最晚可延長至1年內付清。實施新建商品住房網簽備案和預告登記同步辦理,推動商品房項目“交房即發證”、購房群眾“收房即領證”范圍全覆蓋。建立集房屋銷售與交易、信息查詢、政策宣傳等于一體的房地產交易平臺,為購房群眾和企業提供一站式交易服務。

九、切實做好保交房工作
持續發揮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作用,精準指導和幫助企業完善申報條件,積極爭取更多項目納入“白名單”。加強在建已售未交付商品住房項目的分類監管和處置,進一步規范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督管理,維護購房人合法權益。

十、營造良好市場氛圍
深入宣傳解讀好房地產政策,鼓勵開發企業提供優質樓盤入駐“房源超市”,參加住房“以舊換新”等活動,加大優惠讓利力度。加大房地產領域違法違規行為整治力度,切實維護房地產市場各類主體合法權益。
南通·企業選址服務中心
400-0123-021
園區產業招商:專業招商引資服務機構
鏈接優質廠房土地資源+強勢政策支持
服務區域:中國大陸、泰國、印尼、越南等
產業園項目展示(推廣接洽13391219793)
提供產業園招商代理服務 13391219793
燈塔瓴科·專業有效的產業園載體招商平臺,以高效專業著稱,F向全國產業園區提供專業招商運營代理服務。利用我們強大招商團隊和數字化平臺招商,確保高質量、快速完成招商。【重點承接上海、蘇州、無錫、嘉興、杭州、寧波等區域產業園區項目】
提供制造業企業選址服務 13564686846
幸福招商·面向全國廣大縣域經濟源地接受招商引資服務委托, 服務制造業企業在全國各開發區落地并享受相關招商引資政策,廠房土地資源豐富、政策給力,已累計簽約入園企業 3000余家,其中500強企業 33家,上市公司4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560余家,知名品牌 420余家,專精特新企業20家,外資企業 34家。
【聲明】內容系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系本平臺并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在24小時內刪除該文章,并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