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歷陽陰陵山下的大澤中(今和縣裕民圩),一隊人困馬乏的騎士,擇路而行。每個人的臉上都籠罩著一層陰云。為首的一員虎將,下跨烏騅神駒,手握蟠龍金槍,重瞳戟髯,身軀魁偉,沉穩中顯露出焦急的神態。烏騅上馱著一位美貌無比的女尸體,潔白的面孔,如美玉雕成。這就是巨鹿破釜沉舟,大敗秦軍,英勇蓋世的項羽,如今兵敗垓下,潰圍東歸,不慎陷于澤中。他勒馬回首眺望,只見滁河北岸塵土飛揚,旌旗翻卷,追擊的漢兵像潮水一般涌殺而來。項羽雙目圓睜,怒火中燒,左手提韁,右手揚鞭,猛力一擊,烏騅馬一聲長嘯,騰空而起,跳向溪溝彼岸。其余騎士也猛催坐騎,有的勉力跟上,有的馬失前蹄落入泥沼,有的戰騎力乏膽怯,發出撕心裂肺的哀鳴。
項羽駐馬陰陵側峰,清點人數,僅有二十八騎。正待縱馬馳騁之際,忽然,胸前彩光一閃,落下一束絢麗的簪花,這是虞姬的遺物。他翻身下馬,捧起簪花,注目凝視,不禁心頭一酸,熱淚奪眶而出。“大王!漢兵已追至山下,請速決斷。”項羽把虎淚一抹,又看了看手中的簪花。項羽本打算將愛姬遺體帶回江東故土,不料于此陷入澤中,被漢兵追及,面對險惡的形勢,不由想道:一場惡戰將不可避免,馱著尸體不利刺殺,且在混戰中,愛姬的遺體有被再次戮殺和不慎遺棄的危險。此處山清水秀,北可遙望垓下,東可遠眺吳中。不如將美姬葬于此地,免得落入漢兵之手,待重整旗鼓,東山再起之日,再遷移故土,舉行厚葬不遲。想罷,急忙就地撮土,掩埋好虞姬的尸體,并插簪花為記。然后,他率騎士,向烏江沖殺而去。馳至江口,烏江亭長艤舟待渡。項羽回頭,騎士所剩無幾。心想:“江東八千子弟,跟我起兵,今無一生還。八尺男兒,連自己的愛姬也不能保護,還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于是,引頸伏劍,自刎江邊。
后人為紀念賢德而又深明大義的虞姬,便在她的葬身之處立廟,建墓祭祀,命此山為插花山。山側有一個圓形石柱,高達丈余,因項羽拴馬于此,故名“拴馬樁”;拴馬樁旁有一泓清泉,終年不竭,傳為項羽槍刺而成,因名“刺槍坑”。山頭、石柱和泉畔的石縫中,叢生一種葉碧如洗,花白如玉的幽蘭,傳說為虞姬簪花所變,是虞姬和項羽堅貞不渝的愛情象征。每當春日,蘭花盛開,幽香四溢,山石皆馥。三月初三,鄉民舉行廟會,求子膜拜者絡繹不絕;意結終身的情侶,互贈蘭花,以示愛情忠貞。后人有詩曰:
巾幗不辭戎馬苦,英雄險境淚簪花;
芳魂猶念烏江渡,三月陰陵綻素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