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縣白渡橋這個地方,以前是沒有橋的。只有一條小船來回擺渡,擺渡是要收錢的,不能白渡,來來往往的人很是不方便。
相傳,在唐朝的時候,著名詩人白居易曾經來到這里。他被山山水水的美景深深地吸引,又看到河對岸的景色更幽美,便產生了到河對岸看看的想法。
一天,他信步走到河邊,看見這里的河道很寬,湍流不息,有一只小船在河上來回擺渡,來來往往的人很多,河岸上已經站了許多人,白居易就和他們一起站在河岸上等渡船。擺渡的小船一次也渡不了多少人,給出行的人帶來許多的困難。白居易站在河岸上一邊在等著渡船,一邊在心里想,如果在這河面上造一座橋就好了,這樣來來往往的人就不需要久久地站在河岸上等了。
白居易便將這事記在了心里,他從江岸回來以后,來到村里,找當地的莊主商量。因為白居易身穿錦袍,衣冠楚楚,相貌堂堂,老百姓看見他,都彎身打躬,恭敬地稱他為“白老爺”。白居易來到了莊主家,莊主一看是白居易,馬上笑臉相迎。莊主知道白居易是當朝的著名詩人,聲名遠揚,名氣很大,又在京城里做官,哪里敢怠慢他。于是,莊主恭恭敬敬地將他迎進家來,請他上坐,沏上新茶奉上。白居易也不推辭,坐下后,接過茶,便直截了當地說明了來意。白居易說:“貴地有一條河,兩岸來來往往的人有許多,擺渡的船只既小又少,很不方便。今天我到河邊去了,也想到河對岸去走走。可是,我在河邊等了許多時辰也未能上船,如果能在河面上架一座橋,這樣兩岸往來的人就方便了,你說是不是?”莊主聽明白了,白居易是為河上造橋的事來找他的。說起架橋,莊主就連連叫起苦來,并將架橋設想,前前后后的情況,對白居易說了。莊主說:“很早以前就想在這河面上架一座橋,方便來來往往的鄉民。我為了架橋前后也辛辛苦苦募捐到了一些錢,但是捐來的這些錢,只豎樹幾根橋柱子,沒有錢架頂橋梁。”白居易聽說后,當時就寫了一份信,對莊主說:“你去找我的好朋友,和州刺史劉禹錫,要他資助一些錢來架橋,我想他一定會答應資助的。”
后來,在和州刺史劉禹錫的資助下,終于架起了這座木橋,人們為了紀念白居易的這番情意,將這座木橋取名為:“白渡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