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渡
項王垓下大敗,率騎兵南逃,飛奔到和縣烏江,滔滔江水擋住了他的去路。這時他忽然想起亞父范增臨終前叮囑的一句話:“危難之時,慢抽烏騅馬三鞭,自可脫險。”于是將馬鞭慢抽了烏騅馬三下。但戰馬紋絲不動,他眼看前無去路,后有追兵,不禁仰天長嘆:“天亡我也。”
正在這萬分危急之時,江邊蘆葦叢劃出一條小船,船頭上坐著一位漁翁。項羽便道:“漁夫,快把船劃過來,送我過江,我給重賞。”誰知那漁夫是被韓信用十兩黃金買通,專門在江邊等候他上鉤的。這船家聽到喊聲,就把船劃到岸邊,滿臉堆笑地說:“大王,賞不賞是小事,要緊的是保住大王龍體。您看我這漁船又小又破,不能同載人馬過江。請大王吩咐,是先渡人還是先渡馬?”項羽看那漁船確實又小又破,難以人馬同渡,心中想道:“我這烏騅馬陪我走南闖北,立下卓卓戰功,如果我先渡江,追兵趕到,必然奪我寶駒,豈不可惜。不如讓我的戰馬先渡江,待追兵到時,我能力擋片刻,爾后過江。”想到這里,他決定先渡戰馬。漁夫把船靠到岸邊,拉著烏騅馬的韁繩要往船上牽。烏騅馬雙眼淚花四溢,頭硬抵著,四蹄緊賴在江灘上不肯上船。項羽見之,含淚走過去,撫摸著戰馬的鬃毛說:“老伙計,先走吧!”烏騅馬這才肯上船。它上船后,悲鳴三聲,并且望著項王點了點頭。
當漁夫把戰馬渡到江中心時,劉邦追兵已到,三面團團圍住項王。項王毫無懼色,一手執槍,一手揮劍。遠來的用槍戳,近的用劍刺,眾人不得近他半步。渡船回時,卻不靠岸,那漁夫站在離岸十數丈遠的船上,望著項羽,指手劃腳地嬉笑。項羽見他那模樣,知道自己上當了,氣得渾身發抖,他執起長槍,兇猛地向那家伙擲去!只聽見漁夫“媽呀”怪叫一聲,人仰船翻,葬身水中。此時,項羽身前身后,里三層,外三層,圍滿了劉邦部下將士。項羽惡戰一場,眼前橫尸數百,而他自己也遍身是傷,鮮血染紅了戰袍。他想到自己天南海北闖了十多年,最終落得個亡妻失馬,覺得無臉去見江東父老,遂拔劍自刎于烏江邊。后人就把這渡口叫烏江渡。
中國著名書法家林散之曾題詩云:
寂寞重瞳子,春風感在今。
橫階看草長,度嶺白云深,
壯士兩行淚,美人一寸心。
至今江上水,嗚咽作哀鳴。
霸王廟會
和縣烏江的老百姓對項羽是敬重的,為了懷念霸王,他們就把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定為霸王廟會。
到了這一天,人們抬著霸王檀木雕像,拖著龍舟,張燈結彩,敲鑼打鼓,出游周圍村鎮。每到一村鎮,群眾萬千,尾隨其后,燒香叩頭,祈拜霸王保佑。這時如若發現霸王木像額部有汗,就預兆著當年必有水災,方圓十幾里路來的男女老少,都紛紛趕來,為霸王揩汗,為霸王揮扇扇風,求其汗水早點干,讓他們少受點災。
據傳,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和民國二十年,霸王木像額頭上汗流如雨,那兩年,果然都發了大水。
霸王神鐘
霸王廟正殿西側,原懸有一座古鐘,民間稱之為霸王神鐘。
據傳,明代萬歷年間,重修霸王廟剛竣工,這一天夜里狂風暴雨持續到天亮。瓦木工一覺醒來,發現不知從哪里飛來一座神鐘,廟里和尚就把它系在鐘架子上了。每年除夕,老僧夜半起床誦經后,即撞鐘三十一響。每撞一響,要間隔一分多鐘,鐘聲宏亮,響徹云霄,勝過附近的廣圣寺。有人問及為何鐘要撞三十一響,和尚說:“項羽在烏江自刎,時年僅有31歲,所以撞三十一響。”
后人有詩記其事,曰:
大地冰封雪滿地,人間除夕不成眠。
烏江江上霸王廟,夜半鐘聲萬里傳。
石獅護寶
霸王廟殿前原有石獅一對,雄踞大門兩旁,神態威武,體骼勻稱,膚色青黑,縐紋細膩,其雕刻之精美,造型之奇特,令人嘆為觀止。
傳說,在明末,有歹徒夜間盜走霸王冠上的寶珠,走不到半里,被石獅追到,大吼三聲,驚醒廟內大小和尚,聞聲前來捉拿。盜賊還想逃跑,石獅用嘴咬住賊腿不放,大小和尚趕來,歹徒不得不將寶珠歸還廟內,并向霸王磕頭請罪。
十年浩劫霸王廟前的石獅未能幸免。烏江有人嘆曰:“韓信無情王有道,石獅有義人無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