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間,和州雞籠山腳下,有一個姓張的大戶人家。這張家九代聯袂,五世同堂,人丁眾多,代代興旺。到了這第九代,合家人口竟多達千余,真是敲鐘出工,鳴鑼開飯。雞籠山下一片黑壓壓的房屋,如同鎮市一般,那些都是張家房舍,煞是壯觀!張家雖說人多,但家風淳正,子孫謙和。
這一年,和州知府換任,李知府換了一個王知府。新官上任,總要到處跑跑,察看民情。王知府了解到張家的情形后,既敬佩,又不安。心想,張家和睦雖好,但聚眾總是不妥,如果家家仿效,戶戶如此,那造起反來如何了得?王知府不想則罷,一想還真有些害怕。于是同幕僚們合計,起草了一份奏章,送到京城,說張家有謀反之意,請圣上降罪。
皇上看罷奏章,覺得沒有什么謀反的事實,下旨降罪,過于草率。于是決定派欽差查訪,爾后再作定奪。
不多日,欽差抵達雞籠山下,張家傾巢出迎,老老少少黑乎乎跪了一片。
欽差大人說明來意,為首的張太公連忙叫苦不迭地說:“回稟大人,我張家世代忠厚,子孫謙和,平時連口舌之爭也不常有,哪敢存謀反之心?還望大人明察。”
欽差見張太公白發銀髯,善目慈眉,心中早生快意,再看看張家一族大小人等,個個低眉順目,一臉憨厚,便哈哈大笑,說:“罷了,罷了,既然如此,待我奏明圣上就是,叫大家起來吧!”
說話間,欽差已在眾人簇擁之下,走進張家大院。突然,迎面跑來一群黃犬,驚得欽差連連后退。張太公連忙上前道:“大人休驚,此乃小人豢養的看家護院之物,并不傷人。”
欽差道:“連狗都懂禮,少見少見。”
張太公講:“小人養了一百條狗,都是訓練有素,這群畜牲從小就同來同往,同食同眠,從不爭高奪食,都很講義氣呢!”
“此話當真?”
張太公見欽差大人不信,便說:“待我當場試來,請大人細看。”說罷,便命人取來一筐肉包子放在院子當中。
說也奇怪,這群黃狗見到肉包子,并沒有一窩風的去搶奪,而是自動排起長隊,依次走近竹筐,各自叼走一個肉包子,靜靜立于一旁。不一刻,筐內肉包子只剩下一個,那些得了肉包子的狗都不嚼不咽,把包子銜在嘴里。欽差見狀,問:“這些狗怎么不吃呢?”
張太公講:“還有一只狗沒來。”話音未落,只見一條狗跛著腿,從這邊一拐一拐地走來,將剩下的最后一個肉包子一口叼去了。
此刻,一百條狗排的整整齊齊,各自都銜了一個包子,只見它們相互示意了一下,都把頭點點,這才一同將肉包子吃下去了。
欽差大人被這情景驚呆了,過了好一會,才嘆道:“黃狗尚且能如此,何況主人乎?”他著實將張家褒獎一番,興沖沖告辭而去。
欽差回稟之后,將所見所聞奏明圣上。皇上聽罷,龍心大悅,一時興起,揮筆提了“百忍堂”三字,派人賜與張家。
張家得到皇帝的手跡,如獲至寶,制成金匾,懸于廳前。此后,張家更是嚴謹,處人格外小心,一時間,被四方八鎮傳為美談。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張家如此名聲,無端惹惱了地方上的一班潑皮無賴。這般惡人妒火中燒,無事尋釁,白天遇到張家人就打,夜晚看到有“百忍堂”三字的燈籠便踢,鬧得烏煙瘴氣,雞犬不寧。
張氏族人卻是有口難辯,有手難還。如一爭一吵,就有“不忍”之嫌,落一個欺君之罪,必招滅門之災,只得忍辱負重,真正是苦不堪言。
這一年大年初一,張太公率兒孫去祠堂祭祖,未料想又遭一班潑皮的凌辱。砸了供品不算,還遭到一頓毒打。一家人也只好忍氣吞聲,怏怏而歸。
這些事,一傳十,十傳百,不一日又傳到王知府的耳中。張家之事本就是王大人的一塊心病,如今這樣一鬧,更使他坐臥不安,于是他借題發揮,添枝加葉,又向皇上奏了一本。
這一本奏上,可難壞了皇上,奏章如若不準,于地方治安確實有礙;倘若準奏,又于自己面子難看。皇上左思右想,到底想出了一個良策:賜御梨一只,命張家老少等人分而食之。
張太公雖是莊戶人家,卻是知書識理,并不愚蠢。當他一接到御梨,心中就明白了幾分。連續幾天都食不香,睡不眠,這一天,他強打精神,召集全家老小,拿起手中的御梨,說:“圣上賜御梨一只,命我家千人分食。”全家老小一片驚嘆。張太公頓了頓,又說:“圣上賜梨,用心良苦,雖未說明,已經暗示,是要我家老小分離(梨)。圣上旨意,不可違抗。今日起,我張門分家!”說到此,張太公已老淚縱橫,兒孫們也一片嗚咽。張太公哭了一陣子,又說:“我張家分開后,忍讓之德不可丟,謙和之風不可滅,我叫人做好‘百忍堂’橫匾百十塊,各自拿去吧!”張太公說完,低頭看看跪在面前的一大片子孫,心痛欲裂,只覺得天旋地轉,五臟俱焚,他大叫一聲,轟然倒地。
張家眾人見正梁斷折,更是哭聲震天。
此后,張門的后人們雖然各自一方,但無論是在江南或是江北,河東或河西,家家都將“百忍堂”橫匾高懸于堂前,世代都用“忍讓謙和”的精神教育子孫。久而久之,“百忍堂”竟成了張氏的代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