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和縣西鄉汲家灣村,有個汲老漢。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式的農民,樸實誠懇,靠種田為生,由于家里子女較多,平時省吃儉用,一分錢也要掰開花,一根咸菜要吃兩碗稀飯。
一次,他挑一擔(100多斤)谷子去和城城關糧庫去賣。早上,雞叫(大約凌晨3點鐘)他就起身了,二十多里的鄉間小路要步行三、四個小時才能到達。他賣完了谷子,在街上買了一些日用品,特別是孩子用品。此時已是晌午時分。他的肚子早就餓了,見了小攤上面條、餛飩恨不得一下子吃它三、四碗。可是,一碗面條、餛飩也得二、三毛錢。他咬了咬牙,頭也不回地往家里走。在路上,他將草鞋(用布做的涼鞋)脫下,掛在扁擔頭上,光著腳板子回家。鄉間的小路上樹樁子、石子較多,有時他被戳的“哎吆、哎吆”直喊。旁邊人見了就說;“老爺子,你有草鞋不穿,腳戳破了也難受呀。”汲老漢說:“腳戳破了肉自己能長好的,鞋穿壞了,還要花錢買布去做呢。”
就這樣,汲老漢光著腳板走回家了。他到家后,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實在走不動了(因餓得無力氣)。老伴見了,又心疼又生氣。心疼的是,他餓壞了身體不得了,家里五六個孩子的生活全靠他。因他是家里的頂梁柱,身子骨不能餓垮了。生氣的是,自己餓成這樣,吝嗇的一碗面也舍不得吃,卻買這么多孩子的用品。
汲老漢平時儉省節約,積攢的錢,買木頭,買磚要給兒子將來蓋房子用。他怕給子女帶來負擔,提前為自己準備好了“老家”(棺材)。
可憐天下父母心。汲老漢辛辛苦苦一輩子,一心一意攢錢,最終,他提前準備好的“老家”未住上(后來殯葬制度改革,人死了需火化)。他一生攢的錢買了許多木頭和磚,兒子建房時也沒用得上,因后來兒子在城里買了房。別人建房用磚混結構的,門窗用塑鋼的,他準備的木料和磚頭卻成了廢料。真正應了俗話說“兒子不住老子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