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矼(生卒年月不詳),字邦達,和州人。宋宣和二年(1121),上舍及第;建炎四年(1130),任宣教郎;紹興元年(1131)任樞密院計議官,遷考功郎;后升監察御史,遷殿中待御史。金兵屢犯宋疆,他反對屈膝議和,主張抗戰。紹興四年(1134),叛臣劉豫勾結金兵攻宋,魏矼請纓隨軍北上拒敵,被任命督長江諸軍。時南宋大將劉世光、韓世忠、張俊之間互有成見,不能同心協力,他滿腔熱情,往來奔走,向三人反復慷慨陳詞,備述利害:“為國雪恥,釋去私隙,不獨有利于國家,亦將有利其身。”并勸劉世光主動向韓、張寫信通好,促成三將和好,合力抗金,屢戰屢捷,軍威大振。后遷秘書少監,極力反對秦檜的投降主張。紹興八年(1138),秦檜利用權勢,把魏矼叫到都堂,責問他為什么反對言和,魏矼不畏權貴,義正詞嚴地闡述了自己的立場、觀點,慣弄權術的秦檜,無言以對。之后,魏矼又上書趙構,直陳和之弊,戰之利,表現出不屈的民族氣節。終因與秦檜議不合退寓常山僧舍。未幾,因父喪免除集英殿修撰。知宣州不就,改提舉太平興國宮,自是奉祠四任,以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