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本孝(1621-1693),字務旃,小名戊,號鷹阿山樵、無根道人、迢迢谷老樵等。明天啟元年,閏七月初九日生于歷陽西河村。戴本孝青少年時,飽讀經史子集,詩書畫造詣頗深。由于其父戴重三戰湖州受傷突圍歸里的慘痛情景,和歸后絕粒而死的悲壯精神,對他思想震撼很大,故他在迢迢谷安頓家室,以戴氏田地生存,并筑“守硯庵”,以耽情繪事,終老不肯出仕。
從康熙五年到九年(1666—1670),他漫游瑯琊、泗上、宿遷、經瑯琊謁王右軍故宅,過蒙陰登泰山,作《登泰山放歌》長詩。后游大同長城,在去燕途中,登北山寺過洋河。他在燕京作客時,游西山、香山,又西赴華山、蘭州,再回濟南客居,一路寫詩繪畫,創作出諸多精品。
康熙十四年(1675)除夕,戴本孝乘舟從貴池登山岸,經歙縣歲寒亭開始黃山之行。先后作《望天都峰》、《煉丹臺》、《登蓮花峰》、《文殊院》等詩畫。康熙十九年(1680)戴本孝60歲時,作《黃山圖歌》、《董北苑山水軸》。是年,弟戴移孝上北京,他寫信致詩人、刑尚書王士禎,結下了知交。其后,他又結識了孫豹人、程周量、龔賢、冒襄、沈荃等著名詩人、畫家,并頻有唱酬。還和老友杜三楚(杜默后人)詩信往來不絕,或詢“半枝梅”,或定約會期。康熙二十七年(1688)戴本孝因肺疾致聾。次年秋,戴本孝應南京文人學士之邀,赴冶城(今南京朝天宮一帶)西山道院公宴,與孔子六十四代孫、戶部員外郎、國子監博士孔尚任會見,戴本孝應請為其繪《石門山圖》。孔尚任見畫十分感佩,并作歌贈之,其中歌曰:“展觀真是石門山,尺幅能容三十里。柴丈尚濃此尚淡,淡遠林木尤神似。”倍加推崇。康熙三十二年(1693)七月初一戴本孝病逝,終年72歲,葬于鷹阿山。
戴本孝一生隱居山林,把滿腔情志寄托于毫端。習畫作詩不息。他擅長山水畫,深得元人遺意。他的畫,初期強調“師真山”、“師造化”的創作道路,從他的早期作品如《仿啟南山水軸》、《扇面山水》、《林泉高踏圖》等畫作來看,是繼承傳統的初步成長階段,明顯受到吳門沈石田和文徵明的影響。其筆墨比新安畫派其他畫家顯得豐潤華茲,畫風倍覺清新。到了中、后期,其代表作品如《華山圖冊》、《蓮花峰》、《黃山圖》等畫,則是他從師古人筆墨,繼承傳統,走向自然,師法造化的關鍵時期。其作品大多從黃山、華山等實景中寫生創作而成,有著超凡的寫實功力,其筆墨淋漓的風格,與眾不同,追求的是神韻與氣魄,自出心意,尋求另一種意趣。而其晚期代表作品如《山水冊》十二幀,則繪畫藝術風格更加突出,枯筆渴墨已趨于成熟。正如他自己所說:“老筆漸趨迂,寫成枯寂性。”其作品構圖簡樸,意境高曠,具有幽深峻遠的純靜之美。戴本孝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是一位杰出的布衣畫家。同時,戴本孝的書法,也是清代熔金石、碑貼于一爐的先驅之一。對于詩藝,戴本孝在清初詩壇則是獨樹一幟的大家。他與其弟移孝被稱為“歷陽秀”,倍受推崇。刑部尚書王士禎寫詩贊道:
二戴歷陽秀,久別恒相憶。
忽見一書來,寧忘下車楫。
后人評戴本孝謂:“詩畫皆絕俗。”他的藝術修養之深,藝術風格之鮮明,在清初似只穆倩、石濤等人堪與匹敵。戴本孝詩文有《前生集》、《余生集》刊行,部分畫稿收藏在中國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