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章,字端甫,1898年4月出生,和縣歷陽鎮人,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理部委員。192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地質系,受聘為河南開封中州大學助教,兼任開封農業專門學校地質土壤課教員。1927年父親病故服喪桑梓,被鄉親舉薦擔任和縣初級中學校長。由于他悉心謀劃校園、校刊、友鶴圖書館、平民夜校、學生儲蓄會、商社等設施,省教育廳贊賞:“俞校長學術湛深,練達有為,積極進步,如此規劃之縣立中學,誠皖省不易觀也。”
1928年,由李四光推薦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專事野外地質調查,并在美籍葛利普教授指導下,從事古生物研究。是年秋,俞建章應湖北省建設廳之請,調查南漳、荊門及其各縣的煤田情況,與舒文博合寫了《湖北襄陽、南漳、宜城、荊門、鐘祥、京山地質礦產》一書,同時開展了中國南方奧陶紀頭足類化石炭紀珊瑚化石的研究。其間,發表《中國中部奧陶紀頭足類化石》等系列著作,引起了地質界的重視。
1933年,俞建章晉升為副研究員。是年冬,中央研究院派他赴英國布瑞斯托爾大學留學。留學期間,他先后撰寫《中國下石巖紀珊瑚化石》等學術論文。1935年冬獲博士學位,畢業論文《幾種下侏羅紀菊石之發育》載于布瑞斯托爾博物館學會會志第四期第八卷,博得英國地質學界的好評。1936年他從英國學成歸來后,仍在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工作。1937年受聘南京大學兼職教授,1939年晉升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專任研究員。其時他隨地質研究所遷往桂林(后又遷重慶),同時受聘兼任重慶中央大學地質學教授,講授地質學、古生物學。1942年與布瑞斯托爾大學斯密斯教授合著《軸管珊瑚屬的訂正及其在中國與英國之新種的描述》,載于英國倫敦地質學會季刊第九十九卷。1945年1月,李四光因患心臟病囑俞建章代理其所長職務,仍兼中央大學地質系教授。抗戰勝利后,俞建章隨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遷回南京。1948年,李四光赴英就醫,一切所務均由俞建章代理。其間發表《廣西桂林附近泥盆紀化石》等論文,還與郭鴻俊合著《武漢三鎮地質志略》一書。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中央研究院一再催促俞建章將地質研究所南遷。他一面電告在英國倫敦就醫的李四光所長示意不南遷;一面不避風險地堅守崗位。待李四光電回后,他帶領全所員工,同心協力將所內財產及全部圖書、資料、標本、儀器保護完好無損,迎接南京解放。他后來回憶此事說:“這是我在懵懂中的覺醒。”1950年,俞建章專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1953年,俞建章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委員。1956年,當選吉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長春市科協常委、長春市地質學理事長。1958年,先后出席吉林省和全國召開的群英大會。1959年,隨中蘇科學考察隊到蘇聯參觀,參加莫斯科中蘇科學考察學會年會,并宣讀《大興安嶺西坡根河至黑龍江上游一帶地質構造》論文,受到蘇聯地質界的高度重視。同年當選全國地層委員會委員。1961年,擔任吉林省民盟副主任、長春地質學院副院長,選為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78年5月,出席吉林省科學大會。同年他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當選為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79年,被選為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同年國際第九屆石炭紀會議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他與學生林英蕩、范影年合寫《中國下石炭中珊瑚新材料》論文在大會發表,受到世界地質界一致好評,他被會議選為國際石炭系分會委員。他有傳世著述四十多篇,是中國珊瑚化石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是世界公認的權威學者。
1980年10月3日,病逝于長春,終年82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