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若,又名林蓀若,女,和縣烏江鎮人。1921年出生,當代草圣林散之的長女,自幼在林散之“草堂村塾”,和學生一道授業,耳濡目染,可謂“詩書傳家”。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中國詩詞學會會員,林散之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安徽省文史館員。
1950年,林生若考入華東人民革命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和縣人民銀行工作,后調和縣供銷社做財務工作。1957年丈夫病故,她以堅強的毅力,帶著3個子女,堅持在詩、書、畫領域內大膽探索。林散之贈詩“咬得菜根別有香,書中福分本無疆。莫嫌門巷烏衣冷,風雪吟成自女郎”,并在詩注中寫到“蓀若女作畫,用墨樸茂,類梅花道人”對她進行鼓勵。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林生若書畫藝術逐漸受到重視,有人找她寫字作畫,單位要她作宣傳工作。她的一幅“學雷鋒”山水畫,在文革初期“橫掃”中受到批判,還因此被抄家,內心十分痛苦。她給父親寫了一首詩:“塵劫三千丈,生涯是與非。離情思父母,夢夢叩恩幃。”林散之知道女兒的處境,立即作詩回復:“離別江南久,相思強自支。黃花父母淚,紅豆女兒思。夢斷一千里,腸回十二時。晨昏兩不盡,豈止為恩私。”林生若看后,十分感動,增加千鈞力量,在詩文、書畫藝術領域繼續攀登。
1969年,林散之在女兒家中接待闊別30多年的貴州大學中文學教授張汝舟,兩個聾叟,博學鴻儒,暢談兩天,林散之命女兒拜他為師,學習經史文哲,以提高學業修養。在林散之、張汝舟悉心培養和調教下,林生若的書畫藝術日趨成熟,達到了隨心所欲,清濁自適的境界。1976年受馬鞍山市政府聘請,在采石公園太白樓,專心致志地從事藝術創作,創作進入鼎盛時期。20多年來,她參加安徽省詩詞學會、采石詩會,全國婦女書法展,加入中國書協,聘為安徽省文史館員,多次參加省和國家的書法展覽,如“安徽省晉京書法作品展”、“中、日婦女書法展”、“全國婦女書法聯展”。作品輯入《中國新文學大系書法卷》。1995年《書畫家》雜志第2期,專欄介紹林生若的詩書畫作品。2007年10月14日因患腦溢血,病逝于和縣,享年87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