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選地產興邦,還是要選實業救市?在十字路口的南京,將會走向何方?而南京人民,又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1、中華正朔
南京市, 1949年前為民國政府首都,簡稱“京”,1949年改稱“寧”,別稱金陵。南京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和前后近500年的建都史,先后有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楊吳,南唐,南宋,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12個朝代定都南京,素稱十二朝古都,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歷史上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有中華正朔之名。華夏民族每一次積蓄力量反抗外族入侵的戰役,都是從南京發起。古代的東晉和明朝,以及近代的民國,莫不如此。
新中國建國后,依托于南京原有的紡織業和造船產業基礎,南京逐漸成長為國有重工業基地,到1978年,南京建立起了電子、機械、化工、石油四大國有重工門類。1978年南京GDP為34億元,高于蘇州的31億,杭州的28億,是當之無愧的華東地區第二城。順帶說一句,當時排名第一的上海的GDP高達273億,相對周邊各市具有壓倒性的產業優勢,是為當時全中國制造產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
此后,伴隨著東部沿海地區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以國有重工業占主要地位的南京便逐漸顯得步履蹣跚。80年代初,南京GDP分別被蘇州,杭州超過,85年,再被無錫趕超,95年,又被寧波超過。到2000年,南京當年度GDP為1154億,排名全國第16位,僅僅相當于蘇州的66%,杭州的74%,無錫的85%,寧波的88%。蘇南人民一時言必言上海,這個時候的南京黯然無光,仿佛是陳舊落后的代名詞,看起來幾乎就要消失在長三角城市群。
2、產業轉型
一直到2000年左右的時候,在南京經濟結構中占絕對主導地位的,依然是國有企業。2000年南京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01億,其中國有工業企業產值903億,占當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601億的56.4%;外資工業產值470億,占比29.4%;而民資工業產值只有區區228億,占比只有可憐的14.2%,處于相對較弱的地位。
2000年之后,南京市政府開始推行經濟轉型,轉型方向非常明確:降低國有經濟的地位,并大力引入外資制造業。到2014年,也就是南京的工業產業發展到巔峰的年份,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了13200億,其中外資5552億,占比42.1%,較2000年提升了約13個百分點,在南京的產業經濟中已經具備了相對優勢的地位;國資4387億,占比33.2%;至于民資,只有3261億,占比只有24.7%,依然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
2000年時,南京傳統四大行業為電子、化工、石油、電器及專用設備制造業,各項產業的產值分別為:電子283億,化工269億,石油189億,設備制造135億。到2014年,南京的四大支柱產業變成了電子、化工、汽車和石油,產值分別為:電子2362億,化工1896億,汽車1732億,石油952億。其中汽車行業算是異軍突起,2000年的產值只有82億,產量只有區區7萬輛,到2014年已經達到了50萬輛。電子產業領域,南京更是將自己的傳統優勢發揮到了極致,軟件與信息服務業居全國第四,顯示器產量全國第一,光通信行業前五,智慧電網產業居全國首位,當然了,這兩大產業也主要是以外資企業為主。
強大的外資制造業推動了南京的經濟發展,2009年南京的GDP終于趕上寧波,2013年追上無錫。到2014年,南京GDP為8820億,排名提升到11位,僅以微弱劣勢落后于杭州的9201億。這個時候南京的經濟地位與十四年前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單論金融危機09年-15年的經濟增長,南京以1.3倍的增長幅度在所有主要城市中位列合肥重慶武漢成都之后,位列全國第五,在長三角地區獨占鰲頭。
3、十字路口
如上表所示,支撐著南京產業經濟持續發展的,恰恰就是持續的工業投資。從2001年到2012年,南京在工業上的投入持續提升,工業投資占總固定資產投資的比值,從2001年的32.3%,迅速上升到2012年的51.6%,而同期全國的平均水平也就是3成上下。這種對工業的高昂的熱情,恰恰就是南京經濟在新世紀迎頭趕上的原因。
然而2012年之后風云突變,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值幾乎是雪崩式的下降。2013年還勉強維持住了47.7%,2014年已經跌到了3字頭,到今年7月份,已經暴跌到只剩下32.2%,較峰值時期足足下跌了19.4%。在絕對值上,2013年達到峰值2509億,此后就一路下滑,到2015年已經只剩下2093億,兩年時間足足下滑了16.6%。而房地產投資卻突飛猛進,占固投的比值從2012年21.7%,飛速上升到今年7月份的34.3%。面對這種此消彼長,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地產行業吞蝕掉了原來的實業投資。2015年后南京房價飆漲,號稱中國“房事四小龍”之首,其根本的原因,也就在于這個城市從2012年之后逐步拋棄了實業,走向了地產投機這條不歸路。
相應的,南京的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發展到2014年的13200億之后,在2015年出現首次下降,降到了13065億。而今年7月份,繼續下滑了2%。而南京的工業品產量數據中,2015年發電量下降了0.3%,汽車產量減少13.2%,冰箱減少35.5%,洗衣機減少9%,也就是顯示器生產還出現了增長,不然的話,支撐南京經濟發展的電子和汽車行業,就要全軍覆沒。
然而,禍不單行的是,在工業出現明顯的萎縮跡象之時,外資也在逐步的拋棄南京。2012年外商投資達到41美元的峰值,2013年還勉強維持在40億美元的規模,到2015年,已經只剩下30億美元,今年1-7月為18億美元,在現在這種外資出逃的背景之下,今年全年如果能維持住30億美元的規模,恨不得南京政府都要放煙花慶祝一下。
南京有著相當厚重的歷史,它或許可以不在意一時的得失。然而,就像南京城里被砍掉的參天梧桐無法復生一樣,一旦南京選擇一條錯誤的發展道路,對這一代的南京人來說,將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新世紀的前12年,南京選擇了實業的道路,這讓它獲得蓬勃的發展動力,而到了今天這一刻,這個經濟下行的時刻,南京,是選地產興邦,還是要選實業救市?在十字路口的南京,將會走向何方?而南京人民,又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蠻族勇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