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計劃在越南投資設廠的出海企業來說,選擇合適的投資地點至關重要。越南的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是常見的選擇,但它們之間存在著諸多區別。了解這些區別,有助于企業做出更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決策。
一、規劃目的:發展側重各不同
(一)工業園區: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政府設立工業園區的初衷是借助工業力量推動當地經濟增長,促進居民就業。因此,工業園區更傾向于吸引大型企業入駐。大型企業的進駐往往能帶來大規模的投資、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管理經驗,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顯著。例如,一些大型制造業企業在園區內設立工廠,不僅能創造大量的直接就業崗位,還能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從而推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繁榮。
(二)產業集群:服務特定產業配套
相比之下,產業集群的面積通常較小,一般適合少數行業的聚集。在產業集群內,多為給大公司做配套產業的小公司。以太原的部分產業集群為例,許多企業就是專門為三星等大型企業提供配件的供應商。這些小公司圍繞核心企業,專注于特定零部件或服務的生產與提供,形成緊密的產業協作關系,有助于提高產業整體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
二、面積規模:大小差異較明顯
(一)工業園區:規模宏大且可擴張
工業園區在規模上沒有嚴格的上限,并且能夠依據發展規劃的需求進行擴張。一般而言,其面積大多在 100 公頃以上。大型工業園區能夠容納眾多企業,提供豐富多樣的產業發展空間,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生態。例如,一些綜合性的工業園區,涵蓋了從原材料加工到高端制造、研發創新等多個產業環節,企業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了產業的協同創新和規模發展。
(二)產業集群:面積適中相對固定
產業集群的面積要求則相對較小,一般不少于 10 公頃,不超過 75 公頃。這種規模的產業集群有利于特定行業內企業之間的緊密互動和合作,便于形成專業化的產業氛圍。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早期規劃的工業園區面積可能較小,甚至會出現低于 75 公頃的情況,企業在選擇時需要仔細甄別。
三、基礎設施:完善程度有高低
(一)工業園區:交通便捷配套齊全
在基礎設施方面,工業園區具有明顯優勢。從交通位置來看,工業園區通常選址靠近海港、口岸以及高速公路等交通樞紐,這為貨物的快速轉移提供了極大便利。無論是原材料的進口還是產品的出口,便捷的交通網絡都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業運營效率。例如,位于沿海地區的工業園區,憑借臨近港口的優勢,能夠實現貨物的快速裝卸和運輸,大大縮短了產品的交付周期。
(二)產業集群:交通有限設施欠全
產業集群在交通便利性上相對較弱,一般位于省道、國道附近,主要滿足省內的運輸需求。在生產要素供應方面,雖然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都與國家相關部門合作保障水電等供應,但在廢水排放處理上,工業園區通常會建立自己的廢水處理系統,這比產業集群要方便許多,因為產業集群大多沒有自己獨立的廢水處理系統。
四、接受對象:企業類型各有偏好
(一)工業園區:多元企業均可入駐
工業園區對企業的包容性較強,能夠接受不同規模、不同生產行業的企業,包括出口加工企業。這使得工業園區內的企業類型豐富多樣,產業生態多元化。無論是大型跨國公司還是中小型企業,都能在工業園區內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有利于企業之間開展廣泛的合作與交流。
(二)產業集群:中小型企業為主
產業集群則主要接受中小型規模的企業,并且不允許出口加工企業在此營業。如果企業計劃在越南開展轉口貿易等業務,只能選擇工業園區。此外,工業園區對企業的投資規模要求相對較高,部分熱門工業園區,如北寧等工業土地熱門區域,往往只接受投資規模大、附加值高的工廠入駐,而產業集群在這方面的限制相對較小。
五、文件手續:辦理流程與支持不同
(一)工業園區:全程協助企業落地
若企業選擇在工業園區落地,將享受到較為完善的服務支持。工業園區的管理人員通常會協助企業完成整個落地過程,從前期簽署合作備忘錄(Mou)、申請投資許可證、營業執照,到后期土地交付后的環評辦理等環節,工業園區都會提供一定的支持,幫助企業快速在越南開展業務。
(二)產業集群:部分手續需企業自理
相比之下,產業集群雖然也會對企業提供支持,但仍有一些手續需要企業自行前往縣級人民委員會或當地授權機構辦理投資手續。這就要求企業在選擇產業集群時,需要對當地的政策和手續辦理流程有更深入的了解,以確保投資過程的順利進行。
越南的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各有優勢,適合不同類型的企業。產業集群投資門檻較低,土地和廠房價格相對便宜;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更完善,但價格也較高。出海企業在決策時,應充分考慮自身的投資規模、業務類型、發展規劃等因素,并建議尋求專業的越南工業地產咨詢公司的幫助,以便做出更為明智的投資選擇,在越南的投資之路上一帆風順。
中資企業海外選址服務中心·越南,
400-0123-021,
13391219793,
中資企業出海 請點擊【園區產業招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