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有企業改革的議題持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其未來發展方向更是眾說紛紜,未有定論。數月前終于迎來了重大轉折——中央正式發布了重要文件,為國企改革之路明確了方向標。
這份來自三中全會的《決定》,洋洋灑灑近萬字,詳盡剖析了國企改革的緊迫性與重要性,這份詳盡的綱領性文件,我們可以鮮明地捕捉到幾個關鍵性的改革趨勢,以及國有企業未來在吸引投資、促進發展方面的大致走向和策略布局。
定向:聚焦重點產業投資
01總體而言,《決定》為國企改革鋪設了七大鮮明路徑,其中,針對招商人而言,產業投資的重塑與聚焦無疑是焦點所在。本文將基于招商視角,深入剖析這一轉型戰略。
《決定》高屋建瓴地指出,國有企業需承擔起“科技創新引領者、產業安全守護者、經濟穩定支撐者”三大重任。在此背景下,國有資本作為稀缺且寶貴的資源,被寄予厚望,需精準發力,強化其在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及公共服務方面的核心功能。其中,“產業引領”一詞尤為醒目,它不僅是改革的關鍵詞,也是未來發展的指南針。
平臺公司,作為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的關鍵載體,其角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既是國企改革的先鋒隊,也是城市發展的助推器。在推動國企做精做強、實現“產業投資+運營”雙輪驅動上,平臺公司的作用不可或缺。
聚焦于產業投資,這是關乎國家經濟命脈與未來競爭力的關鍵領域。《決定》明確提出,多部委將協同制定國有資本投資指南,類似于外資投資的“準入清單”,明確哪些領域是國有資本應當積極介入的“藍海”,哪些是需要審慎考慮的“灰區”,乃至必須避免的“禁區”。這一舉措旨在確保國有資本的精準投放,實現效益最大化。
具體而言,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被《決定》明確為國有資本重點投資的方向。這些領域不僅代表著科技前沿,更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對于地方平臺公司而言,這些領域不僅是投資的新藍海,也是招商引資的新高地。
面對國資改革的新方向,平臺公司需緊跟中央政策步伐,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轉型之路。一方面,要深入研究產業趨勢,精準定位投資領域,確保國有資本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要創新招商模式,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和項目落地,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平發展門道:02
在傳統地方經濟發展格局中,地方平臺公司始終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是產業導入與布局的領航者,也深度參與產業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為地方產業基礎設施的夯實與產業客戶資源的累積奠定了堅實基礎。然而,隨著時代的更迭與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這些平臺公司也迎來了變革的十字路口,亟需探索一條通往高質量發展的轉型之路。
遵循《決定》中明確的產業發展導向,我們應將投資焦點精準對準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地方特色優勢產業,利用國有資本的導向力量,驅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既催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蓬勃興起,又充分挖掘并放大地方優勢產業的獨特價值。這一轉型策略,能夠促進平臺公司自身的飛躍式成長,為地方經濟的持續增長注入了強勁動力與新鮮血液。
具體而言,產業投資轉型的路徑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對區域內國有經營性資產與資源進行系統性清查與整合,涵蓋物業、股權、特許經營權、產業基金、數據資產等多個維度,通過專業化的重組與優化配置,提升資產運營效率與質量,為轉型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其次,聚焦新興產業的培育與“專精特新”企業的扶持,靈活運用股權直接投資、基金投資、產業金融服務等多種手段,為具有創新潛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新興項目提供全方位支持,促進產業生態的多元化與高端化。
再者,緊密圍繞本地產業鏈布局,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強化產業鏈上下游的貿易合作與服務配套,發揮國有企業在暢通產業循環中的橋梁作用,并同步拓展人力資源、知識產權、檢驗檢測、算力及大數據等專業服務領域,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產業服務體系。
面對當前產業環境趨緊、市場供需失衡以及《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實施后招商難度的增加,平臺被賦予了更加重要的角色——成為區域招商的主力軍。多地已積極行動,依托原有平臺成立專業招商服務公司,依托其政府資源、戰略視野與市場化運作能力,為招商工作注入新動力。在此過程中,平臺需直面轉型初期的挑戰,與地方政府緊密合作,構建起“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高效招商機制,攜手共克時艱,推動地方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雙方攜手:重塑招商生態
03具體來說,政府在招商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精心制定政策、優化營商環境以及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保障,為招商工作鋪設了堅實的基石。而招商公司,作為這一戰略的實施主體,則專注于項目的精準引進、高效落地以及后續的持續服務,確保項目順利融入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地方政府在與招商公司攜手合作時,需著重關注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明確角色定位,優化職能分工。政府應深刻認識到平臺公司的市場化運作特性及其作為經濟發展推動器的重要性,清晰界定雙方的權責邊界。在“管委會+公司”的改革框架下,政府應專注于政策制定、戰略規劃及市場監管等核心職能,為招商工作創造更加有利的外部條件,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域吸引力。
二是建立健全合作機制,確保高效協同。這包括構建明確、透明的結算體系,避免將平臺公司簡化為行政化工具,防止重蹈“政府融資平臺”覆轍。同時,應支持平臺公司建立符合市場規律的激勵機制與獎懲制度,對成功完成招商任務的個人給予應有的市場化激勵,并建立健全容錯機制,鼓勵一線招商人員勇于創新、敢于擔當,充分激發團隊活力。
三是深化產業鏈研究,實施精準招商策略。平臺需深入剖析地方資源特色與產業鏈結構,準確把握企業實際需求,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目標產業和企業進行精準畫像,為招商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應秉持運營思維,實現項目設計、施工、招商與服務的無縫對接,確保項目高效運營。此外,平臺還應充分利用其資金、訂單及場景等優勢資源,為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企業快速成長。
為了吸引并留住優質企業,園區不僅要在項目引進環節下足功夫,還需在后續服務、成長支持及生態構建等方面持續發力,打造一個讓企業安心發展、茁壯成長的沃土。這要求平臺與地方政府之間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通過默契配合與共同努力,推動園區實現高質量發展。
結語04
招商引資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其成功實施離不開地方政府與平臺的緊密協作與共同努力。政府作為“主導者”,高瞻遠矚,以全局視野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政策藍圖,為招商引資指明了方向。通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簡化審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政府為企業打造了一個公平、透明、高效的運營環境,讓投資者能夠放心投資、安心發展。同時,政府還扮演著“服務者”的角色,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服務支持,從項目選址、政策咨詢到后續運營,都力求做到貼心、周到,確保企業能夠順利落地并快速成長。
與此同時,平臺則需充分發揮其市場化運作的優勢,靈活運用各類市場機制與金融工具,成為推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它們應深入市場一線,精準對接企業需求,促進項目高效落地,為地方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唯有地方政府與平臺雙方攜手并進、目標一致、共同發力,才能最大化地發揮招商引資的效能,不僅吸引更多優質項目與資源落戶,更能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為區域發展注入強勁而持久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