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經濟區產業投資環境分析
長三角,這是個存在已久遠,卻是最近才轟然乍響,幾乎在一夜之間受到了整個中國乃至世界關注的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經濟核心區之一,它位于長江入海口,自然條件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經濟基礎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業發達。區域內共有1個直轄市———上海,3個副省級城市———南京、杭州、寧波,江蘇省的蘇州、無錫,浙江的湖州、嘉興等15個城市,土地面積1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人口7534萬人,占全國的5.9%。
近年來,長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礎設施、發達的科技教育和日趨完善的投資環境,成為國內外投資者關注的“熱土”。2004年上半年,這一地區以占全國2%的陸地面積和約10%的人口數量,創造了全國26%的GDP,完成了全國37%的外貿出口額,吸引了全國52%的實收外資,其經濟總量領先于我國另兩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區。
經濟上,2004年長江三角洲地區16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5000億元大關,達到28775億元,比2003年增加了4977億元。從總量比重分析,2004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1365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5%。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進一步提升,由上年的20.4%上升到21.1%,提高了0.7個百分點。從增長速度分析,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增速均值達到15.6%,其中最高增速為17.6%,最低的亦為13.6%,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1和4.1個百分點。長三角已經成為拉動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地區。
從增長速度來看,三大板塊,江蘇增速快。上海增速最低,為13.6%;江蘇沿江8個城市中最高的增速達到17.6%,最低的增速為14.7%,增速均值高達15.9%。浙江7個城市中增速最快的達到17.0%,最低的增速為13.6%,增幅均值為15.5%;江蘇8市平均增速比浙江高0.4個百分點,比上海增速快2.3個百分點。從江蘇、浙江全省的情況看,同樣如此,2004年江蘇GDP增長14.9%,快于浙江增速0.6個百分點。
交通與基礎設施,經過多年的建設,長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公路、水運、鐵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共同發展的綜合運輸體系。以上海為龍頭的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為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制造業基地奠定了基礎,推動了長江三角洲更廣泛地融入全球經濟活動。
教育科研方面,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古文明的發源地,有著悠久的重教育的傳統,經濟的全面領先也使這個地區的文教水平達到歷史最佳水平。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無疑代表中國高校的最高層。這一層次的大學是學科比較齊全的研究型大學,它們不僅要面向長三角,還要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爭做世界高水平大學;不僅要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難題,還要承擔相當的基礎研究任務,培養大批研究人才。另外,專業性較強但又不僅僅面向本地的全國性重點大學在某些專業方面具有全國一流甚至世界前沿的水平,但不一定所有學科都齊全;為長三角經濟服務,但又不僅限于此。然后是主要是為長三角和本地服務的省級大學。最后,社區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等,它們是職業人才的培養基地。
優惠政策方面,長三角地區的各個城市都開辟了特定的地區,作為招商引資的基地和園區,并制定出相應的稅收和產業優惠政策。針對外商投資企業、高新技術產業15個城市的政府部門紛紛出臺不同程度的優惠政策,以鼓勵和吸引高附加值的產業進駐,帶動本地經濟加快發展。
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后想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長三角地區都將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最有潛力的一塊熱土,對于投資者來說更是一塊價值不菲的黃金寶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