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進化發展需突破得五個瓶頸
人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猴子都會變成人,物種的進化是這樣,企業要強筋壯骨,就必須不斷脫胎換骨,否則就會粉身碎骨。適應競爭是必需的,但用領引性體現適應性,才是企業進化的最高境界。然而,觀念不進化,一切都會退化,企業要進化,首先,思維上需要突破五個瓶勁,確立發展新思維。
一、 產業進化--用聚光鏡不用放大鏡
企業做大不等于做雜,關鍵要做強。強的標準就是產業水準要高,產品層次要深,企業素質要好。好的企業不一定是世界500強,但一定是行業第一流。做全三百六十行,不如做好一行,樣樣做,樣樣都不精,象吃雜民東西就會消化不良一樣。戴姆斯只做奔馳車,可口可樂只做飲料,大宇公司做了幾十個行檔,終究倒下了。放大鏡可以把物體成倍放大,但永遠不可能使物體燃燒,聚光鏡沒有把物體放大,但卻能使物體迅速燃燒。做企業就要應用這種聚焦原理,集中有限資源,瞄準一個產業,正確定位,強力聚集,使其燃燒,在某個領域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都說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但如果每個籃子都是漏的,甚至壞的,倒還不如就放在一個好籃子里。所以,雞蛋的安全不取決于擺放的地方多,而取決于籃子本身安全與否。企業不以大小論英雄,而以強弱論英雄,沒有定位就沒有地位。大要做到,大而特,大而精,大而專,大而強;小要做到,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專,小而優。有所為有所不為,做龍頭不做雞頭。企業既要避免虛胖橫長,又要避免瘦弱豎長,還要避免胡亂狂長,而應該健康生長,不斷成長,持續增長。這樣,企業只有成長的煩惱,就不會有成長的苦惱。老鼠與恐龍的進化結局就是最好的注釋。
二.資源整合-造磁鐵不造碎鐵
國際競爭的本質是國際協作。一個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大不大,主要取決于企業整合市場資源的能力大不大。這個世界不缺資源,缺的只是有整合市場資源能力的企業和企業家。高級經營是組織經營,整合資源就是擁有資源。蜀國實力不大,但也能分得一分天下,采用的就是整合策略。對于支配資源,人們一向認為所有不如所在,我認為還不夠,還需加二句,叫所在不如所用,所用關鍵自己要有用。企業自身不如硬氣,光有空手套白狼的技巧是不行的,象南德集團的牟其中就把自己玩完了。企業首先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在整合資源中才能處于主導地位。磁鐵能吸引鐵屑,是因為磁鐵有它的看家本領--磁引力。象品牌優勢、技術優勢、人才優勢、資本優勢等等,這些都是企業整合市場資源的磁吸力。
同時,磁場有兩級,雙贏是整合資源的法則。資源共享,利益共享,你有我有全都有,只要一方沒有,這個資源共享的市場生態鏈遲早就會脫節,最后大家都沒有。獨霸市場、獨享資源的思想絕對是一支毒劑。大魚可以吃小魚,但不能吃盡,吃盡必自盡,這是市場生態鏈得以平衡延續的基礎。同行之間,最好的競爭是無競爭,但無競爭不是不要競爭,而是要營造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不走重疊路,不走交叉路,盡量走平行路,避免惡意競爭,各自發展,達到雙贏。
三、競爭法則--唯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對于一個國家的文化來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對于市場競爭來說,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在國內競爭國際化、全球競爭一體化的形勢下,企業不論成份高低,規模大小,區域遠近,都需遵循一個法則--市場競爭法則。競爭無國界,市場無內外,只有成敗之分。事實上,你越強調產業的民族性,你的競爭能力越脆弱,就會變成市場潮起中的孤島,直至淹沒。這種思維,非但會給自身發展帶局限,更是企業的一種致命缺陷。市場競爭的方法有千萬個,但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國際標準,應對21世紀競爭的企業都無法回避這個標準。所以,民族工業如果不走出所謂的"民族情結",遲早會走進死胡同,因為沒有消費者會憑著一腔民族情,來購買他認為不好的、不需要的產品的。無論鄉鎮企業、國有企業、私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跨國企業,市場面前一律平等。真可謂世界大同,天下一轍。三毛的發展做的是加減乘除法。即文化做加法,它使產品的文化含量增加,附加值提高;技術做減法,它使產品的成本不斷減少;資本經營做乘法,它能使產品的成本不斷減少;資本經營做乘法,它能使企業迅速裂變;觀念更新做除法,它消除一切與國際競爭法則競爭法則不接軌的舊觀念、舊思想。而在這四個方法中,唯有先做好觀念的除法,才能做好加減乘法。
四.機制進化--自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沒有神仙主宰,地球能夠自轉,星轉能夠互動,靠的就是宇宙間強大的引力和原動機制。企業要長久保持一種良好的發展壯態,僅靠人治是不行的,法治也是不夠的。最多的指令,最好的制度,如果不符合人們內心的本質追求,是不可能徹底執行的。所以必須建立起以利益導向為主的企業管理機制,充分體現價值分配的合理化,以此激發員工價值最大化,使發展環境最優化。員工看到利益所在,就會主動去追求、創造性地發揮,企業的進化也就有了一種生生不息的動力源,內部競爭的機制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動物沒有誰給它下指令,它卻能夠翻山嶺去覓食,為的是滿足生存需要的食物。在企業管理中,人治表現為管理全員,人管人,即一個人管所有人,靠的是企業家個人的人格力量;法治是分層管理,制度管人,即少數人管大多數人,靠的是制度的權威;自治是全員管理,即利益導向管人,靠的機制的活力和原動力,人人都能看到目標在哪里,不用揚鞭奮蹄,自己管理自己。自治,不是放任自流,什么都不管,而是建立一種能夠使所有員工自主發揮和自我約束的價值評價和分配體系,營造持久原動力,讓物質分配,權力分配和榮譽分配作為利益導向貫徹企業管理始終。以自治為主導,利益驅動,就會產生更完美的管理效果。
五、文化變異--文化的多樣化與價值觀的一元化
物種的進化在于基因的變異,電腦的優異在功能的兼容。沒有兼容性的企業文化是落后的文化。全球競爭需要全球文化,文化的變異和融合,是企業增強國際競爭能力的前提。鄉鎮企業生于鄉鎮,長于市場,如果走不出本地人一極管理的舊"鄉村文化"的樊籬,就會作繭自縛,退化消亡。唯有用真正開放的心態,建立世界融合的新"移民文化",企業才能保持自己持續創新能力。不要去爭論被同化還是異化,而要瞄準全球競爭一體化,創造企業新文化。文化的開放,心態的開放,關鍵是用人的開放。一方水土畢竟只能養一方人,八方人士才能興千秋業。兼容并蓄、多元融合的文化會使企業基因進化,素質優化。
同時,文化的多樣化與企業價值觀的一元化并不矛盾。處于文化主導地位的企業主體價值觀的確立,將對外來文化作出有效的選擇,使外來文化在融合后產生更加有益的作用。沒有統一價值觀的企業文化是沒有核心靈魂的文化,對企業發展不是助推器而是剎車皮。多元的外來文化加上多元的價值觀,必定會使企業的利益目標與員工的利益目標貌合神離;而文化的多樣化與價值觀的一元化,卻能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朝著企業同一個利益目標方向前進,達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企業即使引進最多、最能的人才,也不會產生不可取代的人才。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跟你一條心,才能同走一條路,價值觀的認同,價值基因的塑造,是企業進化的靈魂識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