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仍是中國優勢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最近在2005中國IT財富(CEO)年會上發表演講稿時說、制造業仍是中國優勢。
中國企業在國際化進程當中,走了那么多年對外開放的路子,引進了大量的外資,其中70%都流向了制造業。中國現在最具有競爭能力的行業是制造業,不是高新技術產業。因為中國現在最大的相對優勢,就是龐大、高質量、低成本的勞動力。我們要充分發揮這個優勢。我們很多的加工貿易業,雖然只拿到5%至10%較少的加工費,但是創造了很多的就業機會,為幾千萬的農村勞動力創造了就業機會,這對中國有非常大的貢獻。解決就業問題始終是一切政策的首選目標。
不管是國際的競爭目標來看,還是從國內政策的目標來看,繼續發展制造業,繼續在制造業當中引進外資,是完全必要的,要滿足我們處在產業鏈低端的事實。不從產業鏈的低端開始做起,就不會走到產業鏈的高端。
沒有2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不可能走到產業鏈當中,就可能游離于國際產業鏈之外,那將是一種更加困難的局面。目前,我們要在中國最有競爭能力的制造業方面繼續下工夫,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我們在國際競爭當中的相對優勢。
中國希望引進更多的高新技術項目,希望有更多的現代服務產業項目,但是大部分外資制造業的形勢可能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就不可能在國際競爭當中取得最佳的效果。
要進一步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只有不斷地對外開放,才可能從產業鏈的低端走向高端。不僅要花大力氣加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加強品牌的建設能力,還要加強整合資源的能力,把傳統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相結合,謀求產業鏈上的升級。
比如,IT業和傳統制造業的結合。目前IT產業是一個燒錢的產業,但是產業要可持續發展,IT產業要盈利,最好的辦法就是和中國最具有競爭能力的產業鏈,最有競爭能力的制造業聯系起來,用信息化帶動傳統的制造業,改造、升級。IT產業和制造業結合起來才能更加發展,如果游離于制造業之外,IT產業不可能有大的發展。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IT產業和其它產業是“毛”,毛只能緊緊粘在皮上,毛才能發展。用IT產業的技術優勢,來改造、提高傳統的制造業,使它逐漸從產業鏈的低端走向中端、高端,這不僅有利于傳統制造業和IT產業的自身發展,也將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