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眾創空間成為開年熱門詞。眾創空間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關注,XX車間、XX工場、XX咖啡……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之下,各種眾創空間大量涌現。當前,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需進一步加快推進大眾創新創業。具體來說就是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以構建“眾創空間”為載體,有效整合資源,集成落實政策,完善服務模式,培育創新文化,讓創業者的奇思妙想與市場需求充分對接,從鋪天蓋地的初創企業中培育出頂天立地的“小巨人”,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現象與問題
第一,聯合辦公空間以及創業咖啡館的持續盈利是難題。與WeWork的模式不同,創業咖啡館缺乏持續盈利的能力,不是一個純粹的商業行為。如何減少虧損或者保本運營,讓咖啡館不至于最終倒閉成為這些創業咖啡館經營者思考的問題。
第二,需要擴張以形成規模效應,管理運營隊伍需擴大。但在規模擴大之后,受限于管理團隊自身的認知和管理水平,也會帶來問題。
第三,創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場地、服務等創新創業成本較高;難以產生盈利,創業服務機構希望獲得政府財政扶持的意愿比較強烈。
第四,非集中辦公區難以為初創企業注冊,集中辦公區登記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針對眾創空間集中辦公的特點,簡化住所登記手續,為創業企業工商注冊提供便利。在創業服務機構相對密集的區域推進眾創空間集聚區建設,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優勢。
第五:創業融資渠道不暢,天使投資、股權眾籌的發展滯后于創新創業浪潮;政府資金對大眾創業者難以做到雪中送炭,初創創業大多處于市場失靈的真空地帶;創新創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全社會對大眾創新創業的認識還有待提高。
眾創空間的發展
分析認為,眾創空間的發展將呈現以下幾個趨勢:
其一,成為承載開放式創新的主陣地。以用戶為中心、以創業活動為舞臺、以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核心的創新模式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其二,創業主體從“小眾”到“大眾”。伴隨新技術發展和市場環境開放,創新創業由精英走向大眾,“80后”“90后”獲得二次分配的蓄水池。隨著“雙創時代”的來臨和人口趨勢拐點的到來,“80后”“90后”變成勞動主力軍,未來會出現越來越多小而美的創業型企業;
其三,創業活動從內部組織到開放協同。互聯網、開源技術平臺降低了創業邊際成本,促進了更多創業者的加入和集聚。大企業通過建立開放創新平臺,聚合起大眾創新創業者力量。創新創業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跨境創業日益增多。技術市場快速發展,促進了技術成果與社會需求和資本的有效對接。
其四,創業理念從技術供給到需求導向。社交網絡使得企業結構趨于扁平,縮短了創業者與用戶間的距離,滿足用戶體驗和個性需求成為創新創業的出發點。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出現了更多商業模式創新,改變了商品供給和消費方式。
其五:創業服務從政府為主到市場發力。現代市場體系的發展催生出一大批市場化、專業化的新型創業孵化機構,提供投資路演、交流推介、培訓輔導、技術轉移等增值服務。天使投資、創業投資、互聯網金融等投融資服務快速發展,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強大的資本動力。
發展“眾創空間”,不是“大興土木”搞建設,而是要優化和完善現有創業服務機構的服務業態和運營機制,發揮創業服務機構的集聚效應和創新創業規模優勢,讓創業者之間自由共享經驗、知識、思想和儀器設備等創業資源,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互幫互助”、“用戶參與”的開放式創業生態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