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效益日漸明顯。到2016年,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將達2000億元,占GDP的比重將超過5%,文化創意產業將成為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尤其是在一些基礎較好的城市,如深圳、北京和上海,文化產業更是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量。
目前全國文化產業園區超過3000家,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多達500家之上。國家已命名的文化創意產業各類相關基地、園區就已超過350個,主要分布在六大區域,由此形成了中國六大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以北京為主的首都創意產業集群、以上海為主輻射南京、杭州、蘇州等地的長三角創意產業集群、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創意產業集群、以昆明大理麗水為主的滇海創意產業集群、以西安重慶成都為首的川陜創意產業集群及以長沙為核心的中部創意產業集群。
目前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主要有政策導向型、藝術家主導型、開發商主導型、資源依賴型、成本導向型及環境導向型六種。不過應當指出的是,這六種類型有時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互相交叉和轉換形成復合式的園區發展模式。
當前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綜述如下:
1.已形成六大創意產業集群
從全國的整體布局來看,我國已初步形成六大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2.形成模式
(1)城市退二進三過程中形成的園區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主要的形成模式是在城市“退二進三”的過程中,工業用地向第三產業發展而形成的。如北京的798,南京的創意東八區等。 這類園區的特點是辦公場所配套設施比較簡陋,但一般空間高挑開闊,租金比同地段的商業辦公樓低很多,企業只要簡單改造一下,即可營造出舒適的辦公環境。
(2)城市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形成的園區 城市中的文化遺產、舊的文化街區體現了不同時期的獨特風格、藝術特色和科學價值,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政府對其進行改造,為其注入新的產業元素,以創意的手段,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經營資源,又把文化創意融入產品,推動著經濟的發展。通過對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將其發展為代表整個城市個性的文化創意產業的園區。
(3)普通工業園區升級形成的園區 各大城市都在尋求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促進產業升級,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腦力密集型的產業,與多種產業都能夠產生聯系,因此各級政府紛紛推出優惠政策來推動本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通過創建或掛牌產生了許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如上海多媒體產業園、張江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基地、北京DRC工業設計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等。這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特點是全部由政府建設、監管和運作。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與國外較成熟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相比,總體發展水平不高,缺乏相關標準的規范和指導,在創新能力、服務規范方面還需加強。 但同時也應當看到,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仍然存在不少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作為集群發展的唯一模式。產業園區只是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模式之一,但國內其他集群發展模式尚未形成規模。單一的園區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文化創意創意產業的發展,但這種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雖然它在促進園區內部產生集群效應,但與園區外部及其他行業的互動性較差,促進效果有限,而且很難與周圍社區居民產生交互作用。文化創意產業包含的范疇是極為豐富的,產業內各行業的發展模式各不相同,而單一的產業園區發展模式很難適應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發展需要,多種模式共存才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最終選擇。
其次,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區域發展不平衡。國內文化創意產業集群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發達地區經過早期自發發展階段,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而且政府已經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未來發展的產業來對待,并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但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盡管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發面的意識淡薄,不僅民間對文化創意產業認識不足,政府相關部門也未能認識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性,政策及配套措施和不健全。從產業集群內部來看,城市與農村、南部與北部發展不均衡。以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為例,由于江浙兩省南北部差異都比較大,北部發展相對較弱。杭州、嘉興、南京、蘇州等地文化創意產業迅速發展,規模急劇擴大,但浙北、蘇北等地文化市場初步形成,文化創意產業還是很陌生的概念。
最后,產業集群的功能和定位不清晰,重復建設嚴重。大多數產業集聚區遵循政府導向的模式,盲目跟風建設,集聚區內缺乏領軍式的企業,缺乏特色。縱觀各地已建或將建的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產業形態相似,勢必造成集群的資源分散和產業的惡性競爭,最終不利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目前的現狀是只要一談到文化創意產業就是動漫和數字娛樂,各地的動漫產業園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僅國家廣電總局、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規劃的各類動漫基地多達42個,而真正產生集聚效果的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