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把「前所未見」掛在嘴邊。
誠然,今年的投資市場頗多動蕩,投資機構集體「躺平」,基金募資空前困難,大筆資金積壓無法退出,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
在這樣的背景下,招商引資的形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正文:
股權投資的寒冬
近兩個月,筆者接待了幾位創業的朋友。大家無一例外都表示自己今年明顯感到了股權市場的寒意。
疫情三年,股權投資市場經歷了「大蕭條」,由于募資、退出困難,眾多投資機構選擇「躺平」,市面上幾乎所有機構都壓縮了投資數量與投資金額。在一級市場一片募資枯竭的情緒下,所有人都盼望著2023年疫情的開放能讓股權市場回到三年前的狀態。
然而,現實卻給了我們一記悶棍。市場非但沒有如預期般回暖,反而經歷了情緒化主導下的斷崖式下跌。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2023年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發展概況》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共發生投資案例3638起,披露投資金額2929.65億元人民幣,這兩項數據同比分別下降了37.5%、42%。如果與2021年相比,兩項數據更是近乎腰斬。可以說,宏觀層面不是一般的差。
一問:市場缺錢嗎?
答案是肯定的。
市場有沒有錢,看前一年的募資規模就知道。
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我國新募集基金數量和總規模分別為3289只、7341.4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0.3%、23.5%。
要知道,由于疫情反復、地緣沖突、全球經濟低迷,加上民眾信心嚴重不足,2022年普遍被認為是「最困難的一年」。而2023年的募資情況比2022年還要差很多。沒有新錢進來,社會資本對股權投資的參與度還會進一步下滑。
另據中基協統計數據,截至目前,本年度已有超2000家私募被注銷,已經十分接近去年全年的統計數據。這一方面是監管層的出清,另一方面也說明當前募資情況確實不容樂觀。
沒有錢,市場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二問:資本投資意向如何?
不強。
為什么不強?因為不值得,或者投資風險高、回報低、干脆不投。
2022年,二級市場的劇烈下跌直接影響了一級市場。根據Wind數據,2022年至今所有上市企業中,上市首日出現破發的企業數量多達167家,占比高達25.19%。個別公司上市后的市值,已經跌至上市前估值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一、二級市場估值的倒掛,導致投資人出手愈發謹慎、標準更加嚴苛,很多公司、尤其是非頭部公司根本無法融到錢,創業變得九死一生。加上這兩年大環境不景氣,阿里騰訊等一眾科技大廠都感到危機四伏,腰部企業和創業公司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在筆者印象中,自打2022年后,市場就再沒有出現一個公認的黑馬。
三問:投資趨勢怎么樣?
輪次前移
二級市場的下跌導致了股權投資動作前移,FOFWEEKLY統計顯示,2023年上半年,市場整體的投資輪次集中在A輪,共2146起,但投資金額大幅萎縮,環比下降40.02%;種子/天使輪投資867起,投資額環比下降24.47%。中后期投資方面,Pre-B - C+輪917起,投資金額環比下降7.1%,D輪 - Pre-IPO輪137起,環比下降5.42%。
股權投資前移,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退出渠道不明朗,已經很少有投資人再往中后期砸錢;二是投資人錢緊了,在不確定性較強的情況下,機構更偏向于投早期;三是C輪之后項目基本定型,好的項目萬人搶,很多企業甚至不接受投資,而沒人搶的項目,投資風險都非常大。
四問:「募投管退」閉環了嗎?
哪怕賺了錢,退出也很難。
退出難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新華財經數據顯示,從2019年上半年統計我國股權投資市場資本管理量超過10萬億,到2023年一季度,已達到14萬億的存續規模。然而,驕人數據背后的隱患卻是處于退出期的資產規模超過一半以上。筆者見過很多大牌投資機構,投了幾百個項目,可能只有幾個項目成功IPO退出,大筆資金擠壓在項目上。更有專家表示,目前中國VC/PE存量市場規模大約有5-10萬億元亟需退出。
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為前些年資本市場過于火熱,基金如雨后春筍般設立、募資投資。隨著兩年經濟下行、賽道更迭,很多之前的熱門賽道無人問津,被投項目自然難有好的發展。其他如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周期偏短、退出渠道不暢、退出回報率較低等也是退出難的重要原因。
「VC/PE募不到錢、投不到好項目、賺了錢也退不出」——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并逐步蔓延開來。
國資LP與招商引資
這幾年,國資已經成為VC/PE機構募資時繞不過的一個群體。
雨后春筍般的國資LP
由于缺乏項目退出和變現,募資端的壓力日益增大。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政府機構/政府出資平臺、國企/央企、政府引導基金等為代表的國資LP便成了募資市場的中堅力量。現在,幾乎每個月都有百億國有基金成立的新聞爆出,多的規模甚至達到500億以上。另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2023年上半年,國有控股和國有參股LP的合計披露出資金額占比達71.2%。國資主導的特征日益明顯。
當然,政府都是劣后出資,GP即便得到引導基金青睞,如果社會面募不到錢,也是不行的。
一邊投資,一邊招商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政府財政也吃緊,還要承擔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政府壓力也大,投出去的每一分錢都要十分謹慎。在這樣的情況下,GP手里的項目能不能落戶在當地,便成了政府是否出資的決定性因素。
前幾天,我在網絡上看到一句話——「如果說創業公司想要爭取到VC/PE的投資成功率是1%,那么被招商引資的機率則是99%。」
真真太TM形象了。
政府引導基金作為一種政策性資金,通過返投帶動產業發展是政府的剛性需求。因此政府引導基金都會把返投和招商引資的要求直接寫在其設立目標里。
現實中,產業基礎較好的城市(如「北上廣深」),返投任務較容易完成,基金的市場化程度也更高。據FOFWEEKLY統計,自2008年以來,政府引導基金出資活躍地區(北京、上海、江蘇、廣東、浙江、山東)的返投比例要求總體平均值從出資額的2倍下降到1.37倍。而欠發達地區雖然對返投的需求更迫切,但困于資源稟賦有限,只得降低返投要求或放寬返投企業的認定口徑,以提高對GP的吸引力。
政府與企業「雙向奔赴」
事實上,不僅是GP需要政府引導基金,企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也會優先引入國資。一方面,有國資為企業站臺,有利于公司后續融資與發展;其次,國資能為企業提供社會面沒有的土地、人才、稅收優惠——只要企業肯來,政府就給你拿錢、拿地、給政策,確實很有吸引力。
GP化身招商機構
理論上講,GP應通過資產管理,獲取項目的增值收益。但由于募資階段國資LP的返投比例、招商引資要求,使GP不得不化身為招商代理機構,為地方政府提供招商服務。市面上一些PE/VC機構甚至設立了招商團隊,負責找尋項目,完成招商與返投任務。
當然,GP與政府也并非天作之合。由于政府的目的是扶持當地產業發展以及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所以并不追求超額回報,且風控更加嚴格;而從市場化GP的角度來講,高風險才有高收益,甚至經常是少數項目的盈利覆蓋多數項目的虧損。根本目標的差異經常讓雙方陷入博弈之中。
資本說好,才是真的好
如今股權市場競爭越發激烈,企業想找到投資很難,即便是人工智能、元宇宙這樣的「大風口」也伴隨著高風險。很多時候都是風口剛起,泡沫就被戳破。在這樣的背景下,投資人對創業者的考察將會更加嚴苛。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優質項目,經常到全國各地路演,號稱XX院士領銜,行業高景氣、技術高壁壘、潛在市場數百億,未來前景一片光明,可問題是,為什么沒有趨之若鶩的資本去追捧呢?
除了投資機構沒錢,最常見的原因有三個,一是項目缺乏護城河。也就是說企業的技術/服務/產品太容易被替代,現在沒人做,不代表大廠沒能力做,可能僅僅是因為市場小,不值得投入而已。可一旦一家公司做成功,它將吸引來的競爭對手也越多,導致行業陷入紅海競爭;二是盈利模式不清晰。怎么賺錢?賺誰的錢?什么時候開始賺?如果這個問題都想不通,創業是不可能成功的;三是項目雖然處于風口,但紅利期太短。要知道,在資本市場,每年都會炒不同的概念,如元宇宙、芯片、半導體、碳中和等等,但風口持續時間都不會很長。可能項目剛殺進去,風口就過去了。
所以,我們在做科技招商、人才招商的時候,也要參考一下資本對這個項目或這個行業的態度。只有資本看得懂的他才會投,畢竟,沒人會用真金白銀來開玩笑。
如何依托資本做招商
做資本招商,主要解決兩個問題——投什么和怎么投。
首先解決投什么的問題。
產業投資,因地制宜是關鍵。引進來的項目,要能與本地產業規劃相結合、與當地資源稟賦相匹配、與要素保障有效銜接。
大城與小城的戰略地位不同,大城市科技資源、人才資源高度集中,具有發展新能源、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要素支撐,可以把招商重心放在高新技術的創新與應用,以及本地產業鏈的「延鏈」、「補鏈」上。而小城由于地理環境、資源稟賦、區域限制等因素,發展高新技術比較困難,招商應瞄準幾個關鍵技術環節,與本地傳統產業嫁接,將需求與技術相結合,拉動原有產業轉型升級。如果忽略現實條件,盲目追求「高大上」,只有死路一條。
投資階段上,企業生命周期分為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階段,不同階段的企業,所需要的支持也不同。
從現實操作來講,初創期企業前景不明,投資風險最高,且短時間內無法帶來直接經濟效益,這種高風險、低效率的投資行為天然與政府體制不符。因此政府不應過多介入風險投資,應通過資金和政策扶持等方式,吸引市場化風險投資機構來投。而成熟期的企業以穩定發展為主,對業務擴張再投資的需求較少,且優質企業并不缺社會資本追逐,無需政府投資。
因此,資本招商應把重點放在行業前景廣闊、市場潛力較大、技術路線相對成熟的成長期企業上,一方面,成熟期企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對資金需求較大;另外這些企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有資本的加持很容易成功,投資這樣的企業風險相對可控。
企業選擇上,一要對企業成長能力有準確判斷,二要關注企業家的品性,企業家是一家公司的靈魂人物,會直接影響到公司的文化、價值觀,并決定了企業將來究竟能走多遠。
再解決投什么的問題。
投資節奏上,要制定好投資計劃,分幾年投?每年投多少項目?做到心中有數,按照節奏做盡調,選項目。如果沒有清晰的投資規劃,很容易造成前期投資過快,后期看到好項目卻沒錢投,或者前期只投了很少的項目,最后一年慌忙花錢的情況,從而錯失招商機會。
但話說回來,企業投資是一項復雜的決策,對地方政府,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而言,基金只是撬動企業投資的一塊「敲門磚」,要想企業真正落地并有好的發展,還需要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創新服務、技術服務、市場服務、人才服務、企業配套等方面持續發力;后續再圍繞龍頭企業產業鏈和供應鏈「以商招商」。
產業地產專業自媒體【園區產業招商】
超過21000園區招商人關注了我們!
強烈推薦您關注
關注公眾號:園區產業招商
自動加入產業地產交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