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因虹口港而得名,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區東北部,南連黃浦江、蘇州河交匯處,與浦東新區、黃浦區隔水相望,是上海中央商務區組成部分之一,西與閘北區相連,東北與楊浦、寶山區接壤,是兩區通向市中心的必經之途,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朱镕基稱譽虹口為“風水寶地”。全區面積23.48平方公里,2003年末戶籍人口79.1萬人,轄9個街道1個鎮。區內交通便捷,內環線橫貫區域中部,軌道3號線(輕軌明珠線)、地鐵M8線等穿越區境,公交線路四通八達,正在建設中的虹口足球場綜合交通樞紐將成為上海東北部最大的地鐵和公交換乘中心。
社會事業繁榮。魯迅公園、魯迅紀念館以及矛盾、丁玲等一批文化名人故居坐落虹口,多倫路文化名人街享譽,是上海市唯一獲得“全國文化模范區”稱號的區;區內有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著名高校,復興高級中學、華東師大一附中、魯迅中學等重點中學及南湖職校久負盛名。醫療衛生資源豐富,有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岳陽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海軍411醫院等著名醫院。虹口足球場是全國第一個專業足球場,區里培養輸送的運動員、教練員在國內外各種體育賽事上為國家、為上海爭得了榮譽。
2002年以來,新一屆區委區政府緊緊抓住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的歷史機遇,乘勢而上,做出了“突出重點、發展兩翼”的戰略部署,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全面推進北外灘地區開發和四川北路新一輪改造。在新的歷史時期,全區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堅持以兩翼開發為重點,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堅持以人為本,積極推進科教興區,加強三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把虹口建成航運服務功能集聚、現代商貿繁榮繁華、城區環境優美整潔、科教文化事業發達的現代化中心城區。
兩翼開發:
由外灘經黃浦江、蘇州河交匯處的外白渡橋進入虹口,向右沿東大名路即到與陸家嘴隔江相望的北外灘地區,向左沿北蘇州路至四川路橋即為上海市著名的市級商業街-四川北路。北外灘和四川北路猶如虹口新世紀舒展的兩翼,蒼勁有力。2002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啟動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虹口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作出了“突出重點、發展兩翼”的戰略部署,北外灘和四川北路由此成為帶動虹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有力抓手。
北外灘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坐北朝南,既享江景,又沐陽光,與外灘、陸家嘴呈“三足鼎立”之勢。沿江岸線長約2.3公里,規劃面積3.66平方公里,按照“百年大計、世紀精品”的要求,虹口區已于2002年完成城市規劃設計和功能定位研究,2003年一批重點項目陸續啟動建設。根據總體形態規劃和功能定位,依托虹口港以西中央商務區,新建高檔商務樓宇,構建以知識服務產業為主的現代商務功能載體;依托上海國際客運中心建設,發揮上海航交所功能,完善配套設施,進一步集聚航運要素資源,加快航運服務業發展,同時,積極與世界知名郵輪公司合作,共同開發郵輪經濟;依托摩天輪項目,推動文化旅游休閑街區建設;依托提籃橋地區歷史風貌和商業基礎,集聚高檔居住與現代商業功能。目前,世茂北外灘酒店、國際客運中心等一批功能性項目已啟動建設。建成后的北外灘地區將實現城市功能、建筑形態和生態環境的完美結合,形成融國際航運服務、中央商務、現代商業、高尚居住和濱江休閑為一體的發展區域,成為新世紀上海的新亮點,與外灘、陸家嘴形成上海的“黃金三角”,交相輝映。
四川北路商業街全長3.7公里,商業、旅游、文化設施齊全,綜合消費功能完善,是一條集購物、旅游、休閑、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消費商業街區。2002年,四川北路新一輪改造全面啟動,邀請麥肯錫、AC·尼爾森等國際著名咨詢公司完成了商業街發展的功能定位和形態規劃。堅持“南、中、北”組團式開發模式:南段依托黃浦江、蘇州河交匯地理優勢,新建大型購物中心和商業“旗艦店”,形成時尚休閑的國際精品、名品走廊;中段以“金腰帶”項目為紐帶,依托四川北路公園和軌道交通東寶興路、溧陽路車站,建設集高檔酒店、商務、住宅和商業、娛樂、休閑為一體、具有海派文化特色的商業商務休閑中心;北段以虹口足球場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為契機,加快虹口足球場、魯迅公園地區、多倫路文化名人街的開發改造,發揮該區域文、體、商、旅資源集聚優勢,大力拓展綜合消費。目前,沿線11個重點項目已經啟動,建成后的四川北路將成為上海新的購物、休閑天堂。
產業發展:
航運服務業發展優勢明顯,以北外灘地區為核心的虹口航運業形成和發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產業基礎。近10年來,虹口航運業的主要功能已經由中心裝卸服務轉向航運營運服務及航運輔助服務,全國唯一的水運交易市場-上海航運交易所即坐落北外灘,承擔著上海口岸每年78%的出口報關和51%的進口報關業務,北外灘已成為我國航運要素市場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上海市政府已將“建設東大名路航運服務一條街”寫進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截至2003年底,注冊在虹口的航運企業總數達679家,在虹口設立辦事機構的航運企業超過1000家,中海集團、中遠集運、地中海航運等多家世界知名航運企業相繼落戶北外灘。近年來,虹口加大了航運服務業發展扶持力度,制定了《關于支持航運服務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成立了航運服務業發展辦公室,積極引進各類航運服務企業、機構入駐虹口,加快形成產業集聚。北外灘還具有發展郵輪經濟的天然優勢,可供泊船岸線長達850米,水深超過10米,可同時靠泊2艘10萬噸級郵輪,2004年5月1日,上海至香港的定班郵輪正式開通。
商貿業是虹口傳統產業,區內四川北路商業街是上海市三條著名市級商業街之一,“走走逛逛淮海路,買賣還是四川路”曾是幾代上海人耳熟能詳的話語。2002年開始的四川北路新一輪改造,將使這條商業街再次煥發昔日風采,進一步發揮沿線商、旅、文、體等資源優勢,實現形態、功能的“雙提升”。大柏樹和提籃橋兩個城區商業副中心將依托現代社區商業建設,進一步完善娛樂、休閑等服務消費功能。
知識服務業發展潛力巨大,區內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技術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識要素、專業人才資源較為集中,兩翼開發中知識服務產業區建設檔次高、規模大。近年來,虹口積極引進和培育了一批律師、會計、審計等專業經濟鑒證機構,管理咨詢、醫療、保健咨詢等專業咨詢機構逐漸增多,建筑、裝飾裝潢、服裝、皮具箱包設計、計算機軟件開發和信息服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設計研發類企業發展較快,教育經紀、中介服務和培訓形成特色,知識服務業正成長為虹口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領域。
虹口是居住大區,房地產業發展較快,已陸續建成新外灘花苑、瑞虹新城、紫荊花園等一批“四新”成果集成應用的“四高”住宅小區,形成虹口住宅品牌。為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協調發展,近年來逐步調整優化房地產開發結構,鼓勵和支持高檔商務樓宇開發。
開放合作:
隨著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的擴大,虹口區積極順應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改善投資環境,發展更加開放的區域經濟。
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立足上海、服務全國,把上海發展融入全國發展”的精神,全方位、寬領域開展合作交流。利用區內滬辦大廈駐滬機構較為集中的優勢,發揮其橋梁紐帶作用,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起點上發展與各省市經貿往來,采取各種積極舉措,優化虹口與外界加強經貿交流與合作的軟環境,目前,湖南長沙市、廣東中山市、黑龍江大慶市、韓國釜山東萊區等多個中外城市已與虹口結成友好城市(區)。根據中央和上海市政府對口扶貧工作總體要求,積極開展對云南西疇、富寧兩縣的對口幫扶工作,2003年為云南、西藏、江西、新疆等地提供幫扶資金近500萬元,并派駐了一批優秀機關干部赴當地開展扶貧工作,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廣泛贊譽。
創新服務體系,營造市場環境優越、政府服務優良、產業氛圍濃厚的投資環境。為吸引更多高質量的國內外企業到虹口發展,區委區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完善服務方式,把為企業做好服務納入行政管理改革和干部績效考核當中,讓企業在虹口真正感受到服務無所不在。完善企業注冊登記中心功能,堅持“一門受理、抄告相關、并聯審批、限時辦結”原則,規范收費行為,實行企業注冊登記“一口收費”制度,簡化審批手續,將行政審批程序更多轉化為行政服務程序,為到虹口投資者提供規范高效、熱情優質服務。實行部門為企業服務公開承諾制度,通過設立重點企業綠色通道、開設企業服務熱線、定期走訪、建立企業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和誠信企業評審等方式,為企業提供政務咨詢、融資擔保、工商稅務、等多方面服務,此外,制定《關于支持和服務重點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見》和《關于推進本區商務樓宇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支持文件。
虹口在招商引資中還十分注重引進符合本區產業發展導向、成長潛力大的企業,促進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近年來,國內外一批上市公司、民營百強企業等大企業、大集團相繼落戶虹口,壯大了區域經濟發展實力。功能招商、環境招商正取代以往政策招商方式,成為虹口吸引國內外企業入駐的重要抓手。在把虹口發展融入世界發展的大潮流、融入上海和長三角發展大格局的新形勢下,通過城市環境等硬件建設的逐步完善和服務體系的不斷創新,虹口必將成為商務成本低、商業機會多、發展空間大的投資和創業福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