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亭,地處長江下游安徽和縣境內的烏江渡口,兩千多年來,霸王別姬自刎烏江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泛地流傳著。
有一年的冬天,大雪鋪天蓋地下了三天三夜,烏江渡口四處沒有人跡,連飛鳥也不見一只。大約在下午三、四點光景,突然從西北角響起一陣馬蹄聲,接著閃出一、二十個騎馬的彪形大漢,他們披盔戴甲,滿身都是傷痕血跡。為首的大漢身高約有八尺,古銅色的臉上長著一圈黑鋼絲似的胡須,眼里雖然充滿血絲,但卻炯炯有神。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西楚霸王項羽。一代豪杰,怎么落到這個地步?
項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他一生打了很多勝仗,有蓋世英雄之稱,但卻因驕傲自大,不能知人善任,結果一敗涂地,項羽輕慢韓信就是一個例子。
韓信很有才學,在投靠項羽之前,因為沒有職業,加上自己不夠檢點,經常靠在別人家吃閑飯混日子,不少人都討厭他。就是因為這段不光彩的歷史,使得項羽看不起韓信,只給他一個掌管車騎門戶的小官做。盡管如此,韓信還是給項羽出了許多治國安邦的好主意,可項羽全當耳邊風。
韓信覺得在霸王部下無所作為,便私下跑了。韓信投奔劉邦后,由蕭何保舉,得到重用。韓信曾為項羽部下,十分了解項羽個性。他利用項羽信神信天的特點,派人用麥芽糖在地下書寫“霸王無道”四個大字。覓食的螞蟻見到甜的東西拼命往上爬,于是,到處出現由螞蟻組成的“霸王無道”四個字,有人報告項羽,開始他根本不信,等到親自看見后也十分駭然,感嘆道:“此乃天亡我楚,非戰之罪也!”項羽在兩軍對壘中猶豫不決,中了韓信埋伏之計,吃了敗仗,兵困垓下,這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在告別虞姬之后,帶著一、二十名殘兵敗將,匆匆來到烏江渡口。此刻前有長江攔路,后有漢兵追趕,他正不知如何是好。忽然,從附近蘆葦叢里劃出一只船來。項羽喜出望外,自語道:“天無絕人之路!”轉念一想:這莫非是韓信派來的奸細?隨即警覺地用手按住寶劍,準備廝殺。只聽劃船的人說:“大王,請放心。我乃烏江亭亭長是也,專程來搭救您的,快快上船!”項羽定睛一看,更加疑心:“既來接我,何不用大船?誰人不知我項羽離不開烏騅?”這時,已經隱隱約約聽到漢兵的喊殺聲,亭長急得直跺腳步:“大王,您先上船,把您渡過去,再來渡馬。快!快!快!”項羽越發感到來人是個奸細,不然他為什么渡人不渡馬呢?莫非他想把船搖到江心,然后弄翻,生擒了我,好到劉邦跟前領賞?這船萬萬上不得!
說時遲,那時快,幾百名漢兵漢將追過來,跟隨項羽的那些殘兵敗將們慌忙上前迎敵,不過十幾個回合,全部身亡。
項羽眼看將士們全部戰死,漢軍正吆喝連天,聲稱要活捉他報功,心急如焚。這時,烏騅對天長嘶,聲調十分凄慘。項羽一邊撫摸著它,一邊感慨萬分地說:“烏騅,烏騅!想你跟隨孤家多年,百戰百勝,今日落到這種地步,快過江逃生去吧!”說著把烏騅送上船,遂拔劍迎敵,在廝殺一陣之后,項羽終因寡不敵眾,節節敗退,但他是條倔強漢子,自然不愿當俘虜,便拔劍自刎。
烏騅渡過江來,不見主人,它不愿為別人效勞,便伏地滾死。只留下一具馬鞍。傳說今日馬鞍山,便是楚霸王烏騅馬的佩鞍變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