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冬,歷陽(今安徽和縣)城郊有個農民叫華孟,此人身材高大,劍眉虬髯;自幼勤學,通曉事理。當時皇上有旨:凡7至14歲的孩童,每年都要向官府繳納“口賦稅”20錢,及至成年,還應服兩年兵役。除此,每年要負擔勞役一個月。遇到災年,百姓們的生活更是慘不忍睹。
一次,華孟邀請一些親朋好友到家中作客,談論的話題都是抱怨和聲討朝廷 “暴政猛如虎,賦徭似牛毛”的罪行。華孟說出淤積心中多年的怨恨,卻激起在場人的義憤填膺,都說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豁出命來去闖!反正活不成了。華孟一看群情激憤,更加堅定了決一死戰的信心。于是,他就把早已擬定好的三條“義辭”當場向大家宣讀。一是要以一當十,沖殺在前,寧可戰死在疆場,決不逃跑后退一步,違者斬;二是先殺地方貪官污吏,開倉濟糧,安撫黎民,決不允許竊一粒占為己有,對不軌者處以極刑;三是在起義中戰功赫赫者,應加封和重賞。
華孟的主張,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擁護,大家爭先恐后地在“義辭”上簽名畫押。在眾人的擁戴和推舉下,華孟當上了農民起義軍的首領,號稱“黑帝”將軍。“黑帝”要求大家嚴明紀律,天機不可泄露。同時,自制“黑巾、黑衣、黑鞋”,作為義軍標記。以在場的人作為義軍的“種子”,迅速擴充隊伍。待時機成熟,聽候傳呼,立即行動。
這一日,時近黃昏,只見天空陰霾籠罩,寒氣逼人。遠近的農民起義軍都按時到達了指定的會合地點,大家從頭到腳,全黑武裝;刀、叉、棍棒各執在手,黑壓壓的人頭攢動,雄赳赳氣沖霄漢。華孟立刻召集各路義軍首領議事,決定分四路人馬攻打四座城門,并組織“木梯隊”和“火攻隊”為開路先鋒。以東、南、北三門為佯攻,集中兵力主攻西門。聲東擊西,乘虛而入。
大約在亥時,“黑帝”一聲令下,起義大軍個個精神抖擻,一路跑步前進。一小時后,大軍壓境,兵臨城下。只見火把熊熊,殺聲沖天,幾個回合,城門攻破。起義軍潮水般地沖向九江郡治所歷陽,先把沉醉于美夢中的郡太守楊岑一刀砍了,又殺了一批貪官污吏。一場激戰直到東方放亮,方才平息。華孟下令,重兵把守四門,只見城墻上“華”字黑旗迎風招展,義軍聲威赫赫傳遍全縣。華孟又放榜昭示:開倉放糧,拯困濟貧。
“黑帝”起義殺太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聲振大江南北,威播江淮城鄉,也驚動了朝廷文武百官。當時東漢的沖帝年僅兩歲,執掌大權的國舅梁冀慌忙令中郎將滕撫,調集十萬人馬,趕赴歷陽鎮壓。戰斗三天三夜,義軍個個勇敢善戰,牢牢地堅守城門,滕撫的軍隊無一人能進得了城。當時朝廷兵丁傷亡萬余人,十分慘重。然而,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圍困下,終因寡不敵眾,華孟戰死在疆場,起義軍也傷亡3800多人,被俘700多人。
華孟領導的農民起義,雖然慘遭失敗,但影響很大,懲辦了貪官污吏,有力地撼動了東漢王朝的統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