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縣烏江土產小白籽衛花,色白絨長,名噪大江南北。遠自洪武年間,延至民國時代,南京、上海、漢口等地的棉花行,都要掛上一塊“本行出售烏江衛花”的金字招牌,以抬高身價。清代和州學正吳本錫曾留有詩曰:湖州絲綿被天下,溫暖不如烏江花。賈舶欲來天氣好,家家白雪曬檐牙。
相傳明太祖定都南京后,據京城五十多公里的烏江,便成了京城的西大門。朱元璋為保衛京城,在烏江咽喉之地駐有重兵,烏江衛由此定名。烏江雖小,商業卻繁盛。有小南京的美稱。但那時的商賈在烏江主要是販運稻米。至于棉花,以南京而言,多數來自長江下游的南通。
當時南京有一家順義花行,店主東叫施善良,是個有名孝子。他只生一個獨子,名學增。學增知書達禮,隨父早晚照應花行,生意做得很大。
這日,正是隆冬大寒季節,外面飄著鵝毛大雪。店東施善良步出店門,見門外街道青石路上有一只白布小包。施店東猜定,這是過路人丟失的,于是叫店伙計們好生看管,待有失主尋物時,需問明情由,如能說明包裹中物件方可取走。但是,直到天黑時分,仍不見人來認領。于是,施善良叫伙計把包裹取進店內,打開一看,原來白布包內盛有上白籽棉約二斤。撥開棉絮,絮中圍有白瓷茶壺一把,壺中開水撫之尚燙手。壺蓋上貼有白紙一張。書有“讓雪鎖暖花中王,上蒼憫生賜瑰寶。借此奉獻孝仁人,乞望笑納莫嫌少。”
施家父子見此奇物,甚覺怪異。更想起包袱在冰雪中安放一整天,不但不見沾上冰雪,且壺中開水還燙手,看來包內棉花真是花中之寶。他們不知此寶的由來,于是,仔細查看白布包,發現布角上隱隱印有“西楚霸王歸骨之地德昌行賑”數字。經少東家學增思考,認定此衛花來自烏江。但不知此花和德昌行有何關聯?施家經營棉花業多年,從未去過烏江,為弄清這鎖暖之花的來由,施善良偕子攜包去烏江一訪。
那時烏江沿河岸有一家德昌花行。店主邵先行,子承父業,以花行為生已久。邵先行為人忠厚不圖暴利,且樂善好施,他家有個規矩,每年冬天都要紡棉布縫棉衣賑濟孤寡,這個規矩沿襲幾代了。邵先行無子,僅有一位嬌女,乳名葦娘,年至笈笄。出落得秀外慧中,聰敏伶俐。父女倆相依為命,勤守祖業。
施善良偕子既至烏江河沿,見到邵氏父女。邵先行問明來者,當他得知施家父子,乃京都有名的順義花行行東,急忙行禮請客入室。彼此寒暄完畢。施善良命學增出示白色小包裹,并細說得到包裹經過。邵先行苦思后說:“敝人繼父業在小地烏江設德昌行已久,卻從未聽有寶花之說。”學增即遞上白布包接上說:“邵大伯可知這白布的來龍去脈。”邵先行審視良久說:“我家年年由小女葦娘紡紗織布染成藍色,縫制棉衣濟貧,從無白布出店。”這時葦娘在一旁若有所思地說:“我記得我媽在世時說過,先祖公當家時,東地有個老嫗,孤獨無依,種有幾分棉田,收些籽棉年年要來我家出售。祖公憫其無依無靠,凡是她送來的籽花,不計好壞一律高價收下。
有一年天大寒,祖公怕這位老嫗凍壞,叫人送去棉衣,但她不要。她說,只需數尺白布即可。于是,家人改送了幾尺白布去。”邵先行經葦娘提醒,說:“虧你好記性,我也聽說有此事。”
葦娘接著說:“有一年冬里,這孤老太太來此對我祖公說,我要遠行,多年來承你照應,無以為報。現我留有籽花一包在家里,相公如若不嫌棄,請命人來取,也算我給相公的敬意。祖公因她禮輕義重,籽花包裹取回后沒有擅動,收存在宅內柜中。我看少主人手中的白布包和我家收存的十分相似,莫非二者即一物?”
邵先行經葦娘一說,若有所悟地說:“確是相似。”于是請施家父子進宅觀看老嫗遺下的,快十年的白布包。
葦娘小心地從柜內取出布包與施家帶來的布包相比,二者乃出一手。再打開這從未拆過的布包,其中也有上白籽棉二斤余,棉絮中夾有布條,寫有:“天道自古知惡好,孝仁之家有善報。香花苦果由你栽,殃祥禍福由你了。”經檢驗,此花也有鎖暖奇效,由此使施邵家兩家為這樣的巧合稱奇不已。
次日,由邵氏父女陪同,前往老嫗居處查看。知十年前老嫗已不知去向,其住處幾乎空無一物。唯見土堆上隱隱遺有七絕一首,詩云:“陋室寶堂君莫笑,蛛絲滿梁又何妨。虛榮假華豈我求,獨求人間無寒霜。”施、邵等人讀此句后,深為老人不求富貴但求物華的豁達心胸所感動,于是邵家決定出資買下老人的住房和薄田。入春,由葦娘率家人用老人留下的棉籽,精耕細作,早晚操勞。
入秋,瘠地上長出一田好花。其色澤之白,絨毛之長大大超過長江下游南通的棉花。且具有所謂讓雪鎖暖之功的寶花,僅棉田東南角上數株而已,摘下秤之只有三、四兩籽棉。施、邵老少兩代至此始悟到這位老婦人,所贈予兩家的四斤寶花,非經十年篩選難以得之。
施、邵兩家聯名收寶花進獻給太祖,馬娘娘如獲至寶,召葦娘進宮。葦娘在內宮細稟此花之來歷。別看馬娘娘是個大腳娘娘,卻也是一個頗有見地之人。當即說:“此老嫗非常人也,她精心造物,并以孝仁之家托其遺志,更有撮合施、邵兩宅聯姻之意。用心良苦,可譽為女中精英。我愿一見,以禮相待。”當即命人四處察訪,但因老嫗去向不明,無從完旨。
于是,就由馬娘娘作主。令學增娶葦娘為妻,并奏明太祖擬對施、邵兩家加官進爵。奈施、邵兩家念物力之維艱,且無功于太祖,堅辭獲準。特別是學增葦娘夫婦倆無意榮華富貴,雙雙留在烏江,承老嫗的遺愿精心選育良棉。于是烏江衛的棉花名盛南北,贏得南北棉商競相掛起“烏江衛花”的金字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