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四年秋,易鸞任和州知州。易鸞家住江西分宜縣,雖是進士出身,卻是瞎屁不通。他來和州上任后,首先帶一幫崇尚儒學的文人,參拜孔子廟,他以為儒學即儒教,其他宗教都是邪教,孔子廟是正廟,其他寺廟都是“淫祠”。
有一天,他心血來潮,即和諸生討論哪些寺廟是“淫祠”。大家都不知底細,聽他胡扯。后來,易鸞說:“淫祠在和州來說就是伊斯蘭教的清真寺,許多回民天天在那里禮拜,等于把回民溺死在寺廟內。”于是易鸞大叫要堅決毀掉“淫祠”,改造回眾。儒生一聽,雖然吃驚不小,但又不敢提異議,只好附和。于是,城坊的清真寺都給毀了。
當時,和州文人甘泉子與其文友說:“易鸞叫人硬把回民的清真寺毀掉了,他到底安的什么心?”有個文人說:“易鸞主要目的是,遏絕回回之教,叫回民信仰儒教。”另一個說:“易鸞硬性規定,不準回民亡人按民族習慣‘土葬’,一律和漢族死人一樣‘棺葬’,他想使雜居民間的回族,久而久之相忘相化,不易識別了。”
這個易鸞,除了毀清真寺,要回民實行棺葬外,還不準回民過開齋節,要他們和漢族一樣過春節,勒令回民寫春聯,貼門神,畫桃符。回民沒有貼春聯的習慣,又不得不貼,只好貼兩張紅紙當春聯,上面什么字也不寫,默默地表示抗議。這種無字春聯和州回民一直貼了一百多年。
崇禎十年春三月,老回回馬守應會同張獻忠、羅汝才、劉國能等農民起義軍,自襄陽東下,與江北起義軍聯合占領和州城。
老回回馬守應走進城內,深入街坊,訪問回民,問長問短,他看到清真寺都被毀成斷垣殘壁,許多穆斯林都在廢墟上朝西方禮拜,心中萬分難過,深表同情。于是,下令全體士兵幫助和州回民整修清真寺,和穆斯林們在一起做禮拜,老回回士兵死了,也按回民習俗土葬。
那年春節,老回回馬守應,見和城內回民家家只貼無字紅紙當春聯,感到奇怪,問明來歷后,他哈哈大笑說:“這些做官的頭腦不清楚,不知道我們回民的生活習慣,才歧視我們穆斯林。我看從今以后,你們可在春聯上寫上‘官清民安’四字吧”因此,從那時起,我們和州回民的春聯就一律用“官清民安”當春聯而沿襲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