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四面楚歌”,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眾。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軍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于是,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往彭城(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布置了幾層兵力,將項羽緊緊圍困在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的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沒的吃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占領了嗎?不然的話,為什么他的部隊里會有那么多的楚人呢!”說著,心里已經喪失了斗志,他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喝酒。回想過去,有魅力的虞姬受寵愛,常常陪伴在身邊,有寶馬騅,常常騎在胯下。于是,項羽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怎么辦,虞姬啊虞姬我將如何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直掉眼淚,他身邊的人也都哭了,沒有一個人抬起頭來看他。唱完,虞姬自刎于項羽烏騅馬前。虞姬自刎以后,項羽悲痛欲絕,英雄末路,帶了800名騎士突圍,最終只剩下28人,他感到無顏見江東父老,最終拔劍自刎于烏江邊。
以上這個故事,后來就用“四面楚歌”來比喻孤立無助,四面受敵,走投無路的困難境地了。《三國志·吳書·胡綜傳》:“高祖誅項,四面楚歌。”唐·李商隱《淚》:“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明·王逢《虞美人行贈邵倅》:“四面楚歌那慷慨,芒碭山開五色云。”清·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四面楚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回浙。”梁啟超《中國中會制度私議》:“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僅侍解釋條文以持其說。”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這時他才知道事情有了新變化,王伯申簡直有點‘四面楚歌’的樣子。”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在這四面楚歌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