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卷土重來”,是比喻失敗之后,重新恢復勢力猛撲過來。卷土:形容人馬奔跑時塵土飛卷的樣子。成語出自唐·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在今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古時候長江下游的重要渡口。按秦制:“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兵敗,“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籍獨不愧于心乎?’ ”在項王兵敗逃到烏江江邊渡口時,烏江亭長為項王準備好了一條小船,讓他渡過江去回江東以后再圖發展。項王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乃自刎于烏江邊。杜牧以兵家的眼光,感慨項羽自刎江東一事,于是寫下了這首傳世之作。他認為,戰爭的勝敗是很難預料的,能夠經受住失敗、挫折、羞辱的考驗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江東弟子中有眾多的人才,如果項羽當年重返江東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來也是說不定的事,可能還是大有作為的。杜牧承認勝敗乃兵家常事,他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同時他對項羽負氣自刎感到惋惜。
“卷土重來”這句成語,自古以來在我們平常生活語言中或在書寫文章中都被廣泛應用。明·無名氏《鳴鳳記·夏公命將》:“國家重地淪亡久,卷土重來在此行。”清·黃宗羲《翰林院庶吉士子一魏先生墓志銘》:“而導之興獄者阮大鋮、傅槐,方改頭換面,卷土重來。”孫中山《革命能得最后之成功》:“是要相信我們革命,縱然一時失敗,還是可以卷土重來。”圣埃克絮佩里《在沙漠中心》:“除了你們的痛苦,什么我都不在乎了,不管怎么說,上天待我不薄。如果能回去,我還會卷土重來。在城市里,已經沒有人的生活了。”
在現實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挫折和失敗,通過杜牧的這首詩,使我們懂得,失敗了不要怕,遇到了挫折不要怕,遇到了艱難險阻也不要怕,凡事都要善于把握機遇,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以利“卷土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