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和州西郊有一座落雁湖,湖的北岸有一個小鎮,叫雁湖鎮,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水運交通方便,商賈云集,市場繁榮。鎮上有一姓王的光棍,排行老三,人稱王三。他是瓦匠手藝,做工雖不精細,但從不計較工錢多少,人家都樂意請他干活。他為人憨厚,心地善良,經常修橋鋪路,接濟窮人。被稱為雁湖鎮上的好心人。
這年臘月二十八,大雪紛飛,王三一早去鎮上辦年貨,回家的路上,發現湖邊雪地里躺著一個須發皆白的老人,身上蓋著雪花,不由得一驚。摸了摸老人的鼻尖,還有一口氣,王三趕緊把老人背回家,熬了紅糖稀粥,一湯匙、一湯匙地喂他,半碗稀粥下肚,老人漸漸蘇醒。
老人說,他家住全椒,姓龔名長果,侄兒在和州任知州,他是到侄兒處過年的,不料昨晚遇上大雪迷了路,倒在了雪地里。老人在王三家躺了一會,覺得好些了,便要動身。王三見他年邁體弱,外面又是風雪交加,就執意留他在家過年。老人最后依從了。過了正月初三,老人要走了。王三說:“雖然雪停了,但道路泥濘難行,還是不能走。”老人望了望他的破屋,對王三說:“你也很窮,我不能老連累你。”王三說:“我雖窮,目前還能糊口,有道是有緣千里來相逢嘛。你在我這里,我們是有福同享,有難同擔。”王三侍奉老人如同父母,老人十分感謝,對王三說:“我也是孤寡一人,雖有侄兒在外為官,畢竟不是親生,我想認你為子,不知意下如何?”王三當即拜謝義父。
很快過了元宵節,老人又提出到侄兒那里去。王三怕義父年邁,行走不便,主動要求自己去一趟。老人見王三說得有理,便同意了。臨走時,他對王三說:“見到我侄兒,可叫他帶你找點活計干干,不管什么活你都接著,我在年輕時也是這門手藝,或許能幫你點忙。”次日,王三一早動身趕到和州衙門,一打聽,龔知州現已卸任,今天一早攜帶家小乘船走了。王三失望地在街上走著。突然,一個人攔住了他:“王師傅,那陣風把你刮到這里來了?”仔細一看,原來是經常到雁湖鎮收糧食的田掌柜。他向王三說,他家老板四處出高價請高手修理后花園一幢樓房,并說:“這座樓房已經請了很多人修了幾年未修好。”王三開始有些猶豫,后想起剛來時義父所說的話,便答應了。
王三回來后,把和州所遇的情況稟告了義父。沒過幾天,王三便和義父一道來到和州,修理田掌柜老板家后花園的樓房。這座樓房很久沒人住了,歪歪倒倒,龔老漢拄著拐杖,圍著房子轉了一圈,便打發王三準備修理房子的材料,自己來到樓房對面的假山旁,用拐杖在地上點了三點,只見樓上一個妙齡女郎飄然而下,跪在老人面前:
“仙翁駕到,罪孽有失遠迎。”
“小小狐犬,何不修煉正果,在此胡作非為!”
“稟仙翁,罪孽實因無處棲身,才借此樓一宿。”
老人把拐杖一揮:“罷了,你趕快離開此地吧。”
“遵命。”狐仙叩拜老翁隱身而去。
老人作法,將樓扶正。王三只把樓房倒塌處修補、粉刷了一下,僅數日,面貌一新。王三得了紋銀百兩。從此,王三名聲大振。他在義父的指點下,活計愈來愈多,手頭日漸寬綽,自己蓋了三間房子,又成了家,一年之后還添了一個嬌兒。
王三成家后,義父為了方便,叫王三在崗畈上搭一間茅屋讓他住在那里,照應家中的蔬菜瓜果。王三風雨無阻,一日三餐為老人送茶送飯。一晃四、五年過去了,義父因事回老家去了數日。一天,王三的妻子突然在家胡講亂說:“誰叫你把我趕走了,你不讓我安,我也不叫你安!一百兩銀子就這么好得呀?沒有這便宜。”喊了一陣之后,又呻吟不止。王三急得又是請醫生,又是燒香求佛,但是都無濟于事,一連鬧了好幾天。這天義父回來了,王三迎面就說:“不好了,你侄媳婦中邪了。”
“知道。”義父慢條斯理地說:“老夫以往學過一點拿妖捉怪的本事,你不必驚慌,我自有道理。”說罷,老人洗手凈面,秉燭燒香,雙目微閉,口頌經文,用拐杖往地上劃了一個圓圈。不多時,一只花面狐匍匐圈內,渾身顫抖。老人喝道:“大膽孽障,竟敢在此作祟!”王三見狀怒氣沖天,揮起一鍬,將花面狐打死。老人說:“也罷,罪該如此!”此時,王妻的病也就好了。
這年夏天的一個傍晚,王三因事外出未歸,王三的孩子為老人送飯,孩子在老人的床頭,翻到一個很精致的盒子,把盒蓋一打開,里面蹦出一個小毛驢,小毛驢迎風就長,越長越大,還說出話來:“你是何人,為何喚我。”小孩子嚇呆了。這時老人一臉汗水地從外面跑進來,恰巧王三也從家中趕到,老人用手牽住了毛驢,對王三說:“孩子,你我緣份已滿,我踏清波而來,還得踏清波而去。”說著倒騎上毛驢,踏著落雁湖碧波,騰云而去,面對王三頻頻揮手。
王三這才醒悟,義父姓龔,乃“弓”字諧音,“弓”、“長”為張,義父原是八大仙之一張果老。王三連忙伏地便拜,連磕三個響頭。后人在崗畈上蓋了九十九間半的“知果庵”,終年香火不斷。王三的住處,子孫繁衍,形成一個大村莊,起名“王遇仙”,這個王遇仙村就在腰埠街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