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兢(1091—1153),字明叔,和州歷陽人。18歲入太學,雖學業成績名列前茅,但會試考績不佳,后以父徐宏中任輔將仕郎,步入仕途。初授司刑曹事,秉公執法。繼知雍丘、原武等縣事,民服其化,政績有聲。
宣和六年(1124),徽宗趙佶派遣給事中路允迪、中書舍人傅墨卿充任國信使、副使前往高麗,進行友好訪問。徐兢被聘為國信使提轄人船禮物官,隨同出使。五月十六日,徐兢與路允迪、傅墨卿率宋使船隊“凌虛”、“致遠、”“安濟”三艦,從浙江明州(今寧波)啟航。沿途經普陀山、蓬萊島、黃水洋、雙髻山、五嶼、三山島、苦苫苫,馬島、九頭山、紫燕島,一路順利,于六月十二日到達高麗禮成港,然后被護送到國城平壤。他們在高麗拜會官員、參觀考察月余,于七月十五日仍率宋使船隊,循回歸路線返航。徐兢在沿途記述中寫道:“船隊航海,夜晚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自此,指南針彌補了天文導航之不足,是全天侯的導航工具,開創了航海技術的新紀元。
徐兢出使高麗歸航后,以耳聞目睹情況,博采眾說,配以物圖說明,寫成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四十卷。現存之書系清乾隆十年(1746)出版的《知不足齋叢書》系列之一,可惜插圖悉數失傳(據清人鮑廷博記云,圖散失于靖康之亂)。徐兢在書中說:“張騫使月氏,十有三年而后歸,僅能言其所有之國地形、物產而已。臣在高麗月余……耳目所及非十三歲之久,而其建國立政之體,風俗事宜,繪畫紀次,殆無遺者。”此書為我國人民當時了解高麗,增進與高麗的友誼和文化交流,作出一定貢獻。時宋徽宗趙佶閱后甚為喜悅,特賜徐兢同進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管書學。后遷尚書、刑部員外郎,謫監池州永豐監,授沿江制司參謀官,丐奉祠主管南京鴻慶宮,三領臺州崇道觀。晚年,徐兢辭官回和州,在亞父城郊治圃數十畝,并置有洗硯池,幽勝名聞大江南北。紹興二十二年(1153),徐兢病逝,終年62歲。
徐兢學識廣博,并擅長詩書畫和樂律,有“天下十聞徐兢美名,率愿與之納交”的贊語。其文司雋敏,立就下筆滾滾,不能自休,尤長于歌詩。傳他過烏江西楚霸王祠曾留有28字詩,中書舍人韓駒讀之贊嘆不已:“后人殆不可措筆矣!”他的畫世稱神品,山水人物俱佳。韓駒曾獲徐兢所贈一幅山水畫,評說“明叔為畫耶,畫為詩耶!”理學家朱熹在《題可老所藏明叔畫卷》詩中寫道:
群峰相接連,斷處秋云起。
云起山更深,咫尺愁千里。
他的書法,好學李斯篆籀,深有造詣,為世人推崇。軼聞傳:一天,宋徽宗趙佶傳旨把掌書學的徐兢召到宮中,命他在一丈八尺的宣紙上,書寫“進德修業”四個大字。徐兢不假思索,蘸墨行筆,凝神奇變,一氣連寫三字,令皇帝及左右侍臣都點頭贊賞。當他寫到“業”字時,卻不按行筆順序,而先寫四橫、兩豎,然后分左右點之,獨留中豎勾于末后下筆,猛力一拖,猶如圓石墜落千仞,筆勢勁直。皇帝凝神觀看,雙眉緊鎖,表情駭異,待字成筆停后,竟然情不自禁地高呼“好”!在場侍臣無不驚喜叫絕。后來,華文閣學士張孝伯評其書道:“徐兢用筆精熟,周旋曲折,雖夜屏燈漏,無毫厘差,真行遒麗超逸,褚薛顏柳眾體兼備。晚年好作草字,尤逼懷素,天橫馳騁,其用無窮,天下言書者,以公為宗。”他還通曉音律,并善于嘯唱。閑來嘗命人倚笛和之,其聲嘹亮高吭,頗為動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