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772—830),字文昌,和州烏江人,中唐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于大歷七年出生,建中四年(783)離鄉(xiāng)到河北漳溪一帶求學,與后來跟他齊名的詩人王建(世稱兩人為“張王”)同窗十年之久。貞元九年(793),張籍結(jié)束學業(yè),開始了漫游生涯,足跡遍及祖國南北,并結(jié)識詩人孟郊。貞元十三年冬,張籍北上汴州,結(jié)識了韓愈。次年秋,汴州推薦進士考生,韓愈為考官,舉張籍應(yīng)試得了第一,于第二年春二月在長安登進士第。貞元十六年張籍在和州家中先后居喪、結(jié)婚、候官,至永貞元年(805)方補太常寺太祝。一任10年未升遷,引不少人為之鳴不平,大詩人白居易作詩道:
諫垣幾見遷遺補,憲府頻聞傳殿監(jiān)。
獨有詠詩張?zhí)#瓴桓呐f官銜。
元和十年(815),張籍轉(zhuǎn)調(diào)國子助教。元和十五年改授秘書省校書郎,掌管國家典籍校注及文書纂撰。九月,韓愈上書薦張籍為國子監(jiān)博士。他贊張籍“學有師法,文多古風,沉默進退,介然自守,聲華行實,輝映儒林。”于次年張籍即被授為國子監(jiān)博士,第二年三月又被授為水部員外郎。長慶四年(824),張籍被授主客郎中。是年十二月韓愈去世,張籍親為辦理喪事,并作長詩《祭退之》寄托哀思。后人評此詩“字字含情,聲聲蘊哀,可與韓愈的祭文《祭十二郎文》相媲美”。太和二年(828),張籍被授為國子司業(yè)。此時,他與白居易、劉禹錫、賈島等人交游更密,每有詩相贈答、唱和聯(lián)句以寄興,如《春池泛舟聯(lián)句》、《西池落泉聯(lián)句》等。同時,朱慶余、項斯、董居中、任蕃、陳標、章孝標、滕倪、司空圖等賢士才子,也都受教于張籍,并得到賞識和提攜。太和四年(830)張籍病逝,終年58歲。
張籍生本寒微。他身經(jīng)中唐社會,主張“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他在《筑城詞》詩中甚至對統(tǒng)治者進行了血淚控訴:“力盡不得休杵聲,杵聲未定人皆死”,充分體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的胸懷。他的詩歌清麗深婉,平淡可愛。他寫了不少古題樂府,也寫有新樂府,關(guān)注現(xiàn)實,同情人民疾苦,為民說話。如他的《野老歌》,以老農(nóng)口吻控訴辛勤勞動果實被剝奪:“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他的《節(jié)婦吟》是為拒絕藩鎮(zhèn)李師道攏絡(luò)收買聘他當慕僚而寫,表明了他是一位很有骨氣的人。后人很欣賞《節(jié)婦吟》。時隔一千多年后,法國作曲家羅塞爾還為它譜曲,演奏轟動法國樂壇。他的詩歌深刻反映中唐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揭露和抨擊封建王朝的黑暗現(xiàn)實,抒發(fā)人民苦難的悲哀與怨憤,堪稱唐詩中的瑰寶,我國民族文化寶庫中的奇珍,輝煌一代,影響千秋。詩家評籍“有國風河廣之意,漢魏歌謠之風”、“為天下宗匠”;韓愈贊他“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賈島評他“人有不朽語,得之煙山春”;白居易評他“為詩意如何?六義互鋪陳。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又贊他“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五代張洎著文評張籍“公為古風最善。自李杜之后,風雅道喪,繼其美者唯公一人”。宋代王安石《題張司業(yè)詩》中深刻地評道:“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今存最早宋代刻本《張文昌集》4卷,輯詩317篇。當代有中華書局輯成出版的《張籍詩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