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殿傳臚陳廷桂
陳廷桂(1765—1839),字子犀,一字夢湖,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生于歷陽亞父城。其先世籍金陵,后徙全椒,清康熙年間遷居和州歷陽。祖父陳嘉善、父親陳國鳳,皆贈通議大夫。陳廷桂少時慎言敏行,如老成人。弱冠為名諸生,博聞嗜學,工詩善書。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于鄉,乾隆六十年(1795)成進士,殿試二甲名傳臚,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歷任刑部主事、律例館纂修、員外郎、郎中、云南副考官、江蘇按察使、太仆寺少卿。道光四年(1824)授奉天府丞兼督學政。道光七年(1827)秋,以病告老回鄉,在歷陽亞父城陋室西南仙山旁筑陳家花園,名曰“岳歸園”。因該園靠近萬花谷,故自號花谷翁。以詩書自娛,安度晚年。他在園內題詩曰:
新筑書齋壁未干,馬蹄催我上長安。
初念只道為官好,老大方曉行路難。
千里關山千里夢,一番風雨一番寒。
何如歸來茅檐下,翠竹青山任我看。
道光九年(1839)陳廷桂病逝,終年74歲。陳廷桂遺有3子,長子陳榘,文穎館校錄,候選知州;次子陳棨,庠生;三子陳柔,蔭生,中書科中書,國子監典籍。故后來陳氏門聯為:“百年三進士,千載一傳臚。”
陳廷桂居官30年,其政聲尚著,受到百姓好評。如他在任刑部主事時,明慎律法,疑獄必糾駁。任湖北安襄道那年夏天,洪水大漲,天門縣澄湖泛濫,淹沒田畝,其下流雖有永奠寺四閘,但舊規非到霜降不得開閘。陳廷桂“相時度勢,即令開閘”,保證安全泄洪度汛,農民稱頌。又有一次,京山、潛江兩縣坍戶與淤戶爭地,聚集兩千人持械互相仇殺。陳廷桂聞訊急派員復勘,同時自己也趕到現場下令:“敢阻撓者倍罪!”經他秉公斷案,“失地者咸服”。道光元年(1821)陳廷桂任陜西按察使,雖只一年,因為理政清明,離任時父老焚香,泣送40里。陳廷桂在任江蘇按察使時,普查所屬各監獄已決囚犯,凡涉有冤案件,“多所平反”。道光十一年(1831)他退居和州時,正逢和州大水,便建議知州對災民予以賑恤,因此,也很受鄉人愛戴。
陳廷桂一生著述較多,先后著有《尚書質疑》、《古今文考證》、《續識小錄》、《香草堂集》、《詩略》、《蔗廊短書》、《所獨集》、《太音集》、《歷陽典錄》、《神京風土記》、《沈陽于役記》、《滇程日記》、《江河行程錄》、《鄖讞隨筆》、《秦三絕錄》。歸里后還著有《筍根雜錄》、《歷陽詩囿》、《年譜》。另有《重修和州志稿》未付梓。
在陳廷桂所有著作中,以《歷陽典錄》一書尤為珍貴。全書是“以和人,紀和事”為主,凡歷陽“碎金片羽”史典,他都不肯遺漏。歷經52年時間,先后翻閱580余種書籍,所得筆記資料,分門別類,刪繁補要,編篡成卷。同治六年(1867)8月,和州知州游智開,經認真整理陳廷桂《歷陽典錄》34卷,并搜集新資料增補6卷合為40卷,招工刻版,印書刊行。
后來許多學者對《歷陽典錄》都給予高度評價。如東皋竇光鼐評道:“陳子犀嘗輯《歷陽典錄》一編,視其書雖雜采前說,而發現凡例有史之體。”嘉慶元年(1796),無為吳元慶評說:“以志山川之險,易時代之治亂,民物之盛衰,因循未成,讀陳子書,可以無作矣。”嘉慶九年,和州舉人孟成儒評道:“是書之作之功,非淺解也。”乾隆進士、《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更作了高度評價:“考據博雅,辯論精核,閱之色然之喜,太史負名山著作之材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