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源深(1811—1884),字華潭,號穆堂、澹庵,清嘉慶十五年(1811)出生于和州西梁山鎮。幼小聰明伶俐,穎悟過人,7歲時,本地名塾師李光斗見而奇之,免費使其入學。因他學習之余,幫助塾師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故街人稱之“書童”。10歲時通五經,取得童生資格。16歲以后,經州、府、院三級考試,均為案首。嗣后經歲考又名列前茅,獲廩生資格,月領補助米100斤,并居鄉教讀。李光斗特書贈4字條幅“晚步遽風”,勉其教學相長。
道光十七年(1837),26歲的鮑源深向親友借錢做盤纏,于農歷八月八日乘帆船到達安慶府應試,結果一舉考取拔貢。九月初,他回里告訴家中種菜的妻子,一家喜愁參半。喜的是中了舉就是老爺了,愁的是下一步要上京城會試,川資上那兒去籌?鄉親們一時愛莫能助。而他也守清貧、容富庶,與鄉人關系密切。曾懸聯一幅道:
暫守清貧,天地豈能長控我?
初嘗富庶,子孫未必不求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鮑源深在鄉人支助下,籌齊川資上京會試,名列12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官、纂修官、御史、貴州學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咸豐九年(1859)七月授惠親王之子奕詢、奕謨、奕詳侍講、侍讀學士。后又任工部左、右侍郎、順天學政、禮部左侍郎、江南監臨官、山西巡撫等職。光緒元年(1875),他辭官歸里,為報答鄉親養育之恩,特在西梁山捐田數百畝創立義莊,作為贍養鄉里年老孤寡之用,美德傳頌大江南北。后移居江蘇寶應講學,于光緒十年(1884)六月病故,終年73歲。其傳世著作有《補竹軒文集》。遺有三子一孫:長子鮑孝光,鄉試謄錄道銜、江西候補知府;次子鮑孝裕,提舉銜、兩淮候補運判;孫鮑友善,二品蔭生、工部主事。
世人每評鮑源深學識淵博,文韜武略。他為官清廉,同情人民疾苦,曾襄助恭親王辦理洋務。在宮廷供職期間,他先后受到宣宗、文宗兩代皇帝嘉獎,數次得到皇帝賜給的御用物品。鮑生前為西梁山觀音閣題寫的一幅楹聯,至今仍被傳誦不衰,聯曰:
憑空中鬼斧,劈開一片蒼崖,石勢抱危樓,聽鐘聲響處,惹來上寺閑云,洞口齊飛,曉破待孤僧入定;
忽漫里天風,卷起千層雪浪,波光浮寶筏,覷竿影低時,釣出東梁明月,江心亂滾,夜深對漁父忘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