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1898—1989),原名以霖,號三癡,后改名散之,別號左耳、聾叟、江上老人。祖籍和縣烏江七棵松村,出生于江蘇省江浦縣江家坂。
林散之自幼酷愛書畫詩文。他習字從描紅入手,繼臨顏、柳名碑,十二歲已能為鄰居寫春聯。課余又寫生,或鉤摹《繡像三國演義》《繡像水滸傳》中人物,大膽而富有想象力。
十四歲喪父,經曾梓亭介紹,至南京跟張青甫學習工筆人物畫。后隨鄉親范培開先生學習書法,十六歲時因瘡疾返鄉。詩文請教廩生范柳堂。學習之余,習武強身。十八歲應聘在和縣姐丈家教書,并師從張栗庵學詩及文辭,盡讀其藏書,書法亦獲其指授。
十九歲娶趙姓女,次年,趙氏病故。二十一歲時大病垂危,幸張師精醫道,獲救。二十二歲娶全椒富戶盛家盛德粹為妻。其妻賢淑達理,善治家,使其專心文藝,相伴數十年,感情甚篤。
林散之二十三歲時分得祖產水田近四畝,宅后山地數畝和原住房十間。又購周圍荒崗,辟為果園,并植大量樹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是時,其詩書畫已頗有名聲。
二十六歲時,他著手編著《山水類編》,至二十九歲時完稿。三十二歲時,經張栗庵介紹,辭去教書工作,赴上海從黃賓虹學畫山水,至三十四歲,因家中經濟困難,還鄉,仍教書。當年秋,家鄉水災,他挺身而出,義務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擁戴。
他牢記黃賓虹“師古人,更要師造化”的教導,通過幾年節衣縮食,積累了一些旅費,便于1934年三十七歲時決然打點行裝,告別老母妻兒,孤身出游。費時八個月,途經九省,足跡遍布名山大川,行程一萬六千余里,歷盡艱難險阻,得畫稿八百余幅,詩近二百首,并觀摩沿途歷代刻石書法,胸襟與眼界大開。次年撰成《漫游小記》,連載于上海《旅行雜志》。后又兩游黃山,在名山大川中體驗方法,尋覓新意,尤對山川景色風云氣象變化之靈韻深得感情。這對其后來詩、書、畫高逸格調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1936年游虞山、揚州等地。1937年游黃山,得詩十六首,畫稿若干幅。1938年,家鄉為日寇侵占,林散之舉家逃難,數年間,隨身攜詩稿、碑帖與筆墨紙硯,流浪中仍作詩書畫不輟。1945年抗戰勝利,他不勝慨嘆,曾作詩十九首記之。
解放后,林散之被選為安徽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1年被選為江浦縣人代會常委(時屬皖轄), 1956年出任江浦縣副縣長,1958年當選為南京市政協常委,1959年當選為江蘇省政協委員。1963年,他正欲退休時,江蘇省國畫院聘其為專職畫師,遷居南京。從此,專心書畫創作,成果日豐。
1966年林散之69歲時,夫人病逝,林悲拗萬分,頓使雙耳失聰。是年,“文革”運動爆發,林孤身一人在南京生活,來往于南京、揚州、烏江兒女間,經歷了7年的流浪生活。
1970年春節除夕,他在烏江鎮浴池洗澡,不慎跌入開水池中,全身嚴重燙傷,救治4個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幸被搶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可執筆,因自號“半殘老人”。
1972年,為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人民中國》日文版雜志擬編發“中國現代書法作品選”特輯。評選中,他的草書條幅毛主席詞《清平樂·會昌》得到郭沫若、趙樸初、啟功等權威人士的高度評價,書名大震。是時他75歲。次年元月,《人民中國》第一號出版,其作品單獨列于特輯首頁,在日本引起巨大反響。此后,日本書道界的訪華團體來中國,都以能拜會林散之為榮,對其書推崇備至。是年3月,他自江浦重返南京。
1975年,他應榮寶齋之邀去北京,以其詩集《江上詩存》手稿奉請趙樸初、啟功教正。趙為作頌詩,啟功為撰序文,給予極高贊譽。4年后,南京教師進修學院為之刊印3000冊,從此流傳海內外!
由于林散之在藝術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其重大的社會影響, 1978年,他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書名大震后,他創作更勤,應人索請或參加展覽,大量作品流傳四方。全國第一、二、三、四屆書法展,他均出以精品。此外,1980年,先后在南京、合肥舉辦個人書畫展,展出作品一百四十件。
1984年5月15日,日本書道訪華團拜訪林散之,團長、日本書壇巨孹青山杉雨敬題“草圣遺法在此翁”為贈。同年,北京《瞭望》周刊四十七期發表《草圣遺風在此翁》評介文章。林散之“當代草圣”之稱從此傳頌四方。
林散之的書法被稱為“散體”草書,他的字極其講究用筆,重視用筆。他用長鋒羊毫作書,并保持中鋒用筆而求瘦勁,這不僅需善于擇取古學之長,而且更需千錘百煉,把握到其中的奧妙。林散之用筆變化多端,有時行筆緩慢,如作楷書,線條凝重,沉靜,枯澀,似春蠶吐絲;有時行筆疾歷,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急轉直下,如藤蔓檐,一氣呵成。正是這種豐富而微妙的變化,造成雄偉飄逸的姿態,磅礴放曠的氣勢,劃沙折股筆意。
林散之作品多藏于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林散之紀念館、林散之故居和安徽省馬鞍山市采石風景區林散之藝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