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山(1901—1952),原名丁增熙,號山文,史學家、古文字學家。1901年出生于和縣城南鄉大丁村。幼年喪父,在其舅父資助下,入私塾讀書。他聰穎過人,過目成誦,且有獨到見解。十二三歲時,受業于名儒李郭先生,學習“四書五經”等經典史籍,學業大進,對古漢語產生濃厚興趣。后考入南京某中學,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
讀完中學,丁山回到故鄉,為求一名小學教員職位也未能如愿。1923年,他投奔在北京任教的堂母舅,得至入北大圖書館,成為北京大學旁聽生。其后,北大沈兼士先生發現他的聰穎才智,并給予關照。192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北大研究所國學研究生。1926年秋,經沈兼士推薦,擔任國學研究院編輯,出版了專著《說文闕義考》。1927年經沈兼士與魯迅兩位先生介紹,任廈門大學助教。
此后,魯迅先生由北京赴廈門大學任教,與丁山過從甚密,結下了忘年之交。魯迅離開廈大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時,將自己1927年1月2日在廈門南普陀拍攝的一張照片,贈給丁山。其后他倆往來信件頗多。魯迅先生到達上海以后,還曾收到在廈門時,囑托丁山代購的《殷書墟契類編》一卷。1929年,丁山任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
1929年至1932年,丁山出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職研究員。1933年后,先后在中央大學、四川大學、東北大學(四川三臺)、西北大學、齊魯大學、南京臨時大學、暨南大學(上海)、山東大學任教。他在上述大學中文、歷史和史地系,先后開設的課程有文字學、音韻學、尚書學、中國古代歷算、中國沿革地理、中國制度史、中國史學史、中國史學名著選、諸子文選、商周史、秦漢史、中國通史、歷史文選等10余門。
丁山在學生時代和任教初期,側重文字、音韻方面的研究。20年代末轉向甲骨文考釋,所作《說文闕義箋》《數名古誼》《釋夢》》、《由齊侯因敦銘黃帝論五帝》、《刑中與中庸》等專著與論文,對于甲骨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30年代后,他重點研究古史,把古文字與銘辭的考釋融匯其中,注重論述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吳雷考》《新殷本紀》《商周史料考證》《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論炎帝太岳與昆侖山》等重要著述都成于此時。另有《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古代神話與民族》等專著,成就極高。
1949年,他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初讀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以后,聯系中國歷史,寫了《姓與氏》與《半亞血族群婚制——媵》等論著,決定從事《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的撰寫,還計劃撰寫《商周史》的前編稿。該書從1949年9月動筆,到1950年冬完成了52萬字的初稿。可惜,天不假年,丁山因早年患病未能根治,于1952年1月18日在青島英年早逝,年僅51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