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世界的射擊名將許海峰,和縣螺百鄉人,1957年8月出生福建漳州市,原名許建軍,1972年7月隨父許銀芝回和縣時,為懷念福建海邊生活而改為現名。許海峰是中國奧運史上實現金牌“零的突破”第一人。他曾是和縣新橋供銷社的一名優秀營業員,1982年10月正式參加專業訓練,后不久進入國家隊,一步步走上世界冠軍的領獎臺。
許海峰在美國洛杉磯奧運會上奪金牌的情景,至今令人難忘:1984年7月29日,許海峰穿印有“中國”大字的紅色運動衫,精神抖擻地參加第二十三屆奧運會男子自選手槍慢射比賽,與37個國家和地區的55名強手較量。比賽從上午9點05分開始。許海峰努力排除外界環境干擾,聚精會神,沉著拼搏,認真射出每一發子彈,在兩個半小時內打完60發子彈,終以1環的優勢戰勝了前世界冠軍、瑞典人斯卡納切爾(566:565),榮獲金牌,成為中華民族史上第一位奧運冠軍。許海峰的槍,打破了88年的沉寂,展示了中國人的實力和尊嚴。當五星紅旗在大洋彼岸升起,《義勇軍進行曲》在異國他鄉奏響時,中華兒女心花怒放,群情振奮;世界各地驚喜不已,贊語不絕。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親自趕到賽場為許海峰頒獎,并向中國人民表示祝賀。他說:“今天是中國體育最偉大的一天,我很榮幸在奧運會第一天把第一枚金牌發給中國選手。”在場的中國體育代表團副團長、61歲的陳先百感交集,熱淚涌流。《人民日報》隨后在短評《歷史性的突破》中指出:“這是我國體育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突破,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感到由衷的高興。”許海峰激動地對記者說:“能夠為祖國奪得第一枚奧運會金牌,我感到自豪和高興,這個榮譽歸功于祖國和人民”,“我的目標是為祖國爭取更大的榮譽”。
許海峰由一名農村營業員成長為奧運冠軍,其航程充滿著艱辛:1979年2月,巢湖地區體委舉辦射擊訓練班,許海峰在體育老師、射擊教練王振澤熱心推薦下,頂替缺額,自帶口糧投入預備訓練。由于他刻苦努力,夜又繼日,成績突出,20天后轉為公費正式訓練。兩個月后,他在省四運會上旗開得勝,打破省男子普通氣手槍40發立射和男子普通小口徑步槍兩項紀錄,一人獨得8枚獎牌。后來他回到供銷社一面承擔繁重的工作,一面繼續堅持業余練習。在練習槍跪射時,膝蓋磨出了厚厚的繭子。為了增強臂力,他自制砂袋,又用鋁彈頭鑄成手箍,訓練時戴在手臂上,再在槍頭垂系兩塊紅磚增加重量。沒有靶紙就自己畫,沒有靶板就用廢紙箱釘。日復一日,練射不輟。
1982年8月在省五運會上,許海峰使用價值60多元的國產雙菱牌普通氣手槍,出人意料地以370環的優異成績,擊敗手握價值數千元的聯邦德國精工牌氣手槍的省射擊隊員,打破省男子氣手槍40發紀錄,奪得金牌,傳出了轟動一時的“土槍”打敗“洋槍”的新聞。
1982年10月,許海峰被選入省射擊集訓隊。在教練的悉心指導下,冒著天寒地凍,不顧凍瘡滴血,堅持認真練射。在1983年3月的華東協作區射擊錦標賽中,他獲得了兩項第一名,并以587環的成績打破了全國583環手槍紀錄。同年7月,他在亞洲第五屆射擊錦標賽中獲銀、銅牌各1枚。并與隊友共創團體總分第二名。9月,他又在全國五運會上獲兩塊銀牌,達到健將標準。
許海峰1984年7月登上奧林匹克之巔后沒有停步。他在1986年第十一屆亞運會上光榮地點燃了主會場的巨型火炬,并又奪得4枚金牌、創一項世界紀錄。在1987年世界杯射賽中,他獲金牌3枚,銀、銅牌各1枚。之后在第六屆亞洲射擊錦標賽中,獲4枚金牌、1枚銀牌。1989年他在國內外比賽中共獲6個第一。1990年10月,他在德國慕尼黑第三屆世界杯射擊賽中,又以665環的優異成績摘取了男子自選手槍慢射的桂冠。
然而正當他自強不息、追求卓越之際,病魔卻向他襲來。他患了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炎,眼底經常出血水腫,視力隨之下降,左眼1.0,右眼只有0.5,且一時難以恢復。國家體委于1993年3月任命他擔任國家射擊隊教練兼運動員。1995年2月,他又受命出任國家女子手槍隊主教練。他堅持吃住在訓練基地,和隊員們一道練,女子隊進步飛快,在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第二十六屆)上,他的得意門生李對紅,以687.9環的優異成績獲得了女子手槍射擊金牌,為祖國贏得了新的榮譽。
此后,許海峰又挑起了更重的擔子:編寫女子手槍射擊訓練教材,計68學時10萬字。國家體委擬用這部教材培訓全國初、中、高級射擊教練員。對中國射擊隊來說,是一次“零”的突破;對許海峰來說,可以說是第二次“零”的突破。
